破解写作文作文的10大难题【下】

来源:人民教育

作者:苗恒

发表于: 2016-05-23 16:59

 6

  “规范”还是“自由”

  “写话”的“话”与“说话”的“话”。平时说的话,是自己的话,不是老师的话,不是课文的话。平时说的话,东拉西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平时说的话,不一定连贯,会颠倒,会跳跃。

  写话,不求优美、不求连贯、不求中心、不求正确,求什么?写话的热情。规范伤了热情,也伤了自由。低年级老师常苦口婆心,句子要完整,关联词要完整,连词要完整……到了高年级,“规范”反倒成了问题。

  关联词是语言的“胶水”,能不用就不用,能用半个就用半个,学生却非“完整使用”不可。连词是语言的“拐杖”,帮你理清了顺序,拐杖可以扔掉,学生却扛着拐杖走。复句一般只要一个“我”,“我”的顺序不一定在前,学生却有几个“我”,且一律在前。

  母语的规范,每个人心里都有,这个“有”,是模糊的“有”。起步作文,要的正是它。一清晰、强化,反而会僵化。

  做人而言,过度自由比过度规范可怕;作文而言,过度规范比过度自由可怕。

  规范和自由的中间地带叫语感。它无法教。承认教育达不到的地方,恰是教育的智慧。说到底,规范不难,难的是自由的灵动。

  7

  “虚构”还是“真实”

  “虚构”和“虚假”,一张纸的两面,间隔0.1毫米,造成两个作文走向:一个朝向生命的光明,一个朝向无望的病态。

  虚构,一种更高级、艺术的真实。“老师,能不能编一点啊?”那不是学生要用“虚构”表达“真实”,而是没话了。

  有人说,编故事,能发展孩子的想象力。一虚构,想象力就开发了,那么想象力也太小儿科了。只有深度的写作,才能开发想象力。虚构的真实,也不是简单地看有没有漏洞。如此虚构,只会制造出假话说得滴水不漏的高级说谎分子。

  个别先“富”起来的学生,可以“虚构”。怎样算先“富”了?已打好“真实”的底,明白用虚构写出心中的真实。

  默许或鼓励学生编造内容,可能会害了学生。

  8

  “模仿”还是“创造”

  “一兴奋”就“一蹦三尺高”,“一皱眉”就“拧成个川字”,“一有汗”就“豆大”;“红扑扑的脸蛋”就“像一个红苹果”,“开心”就“像吃了蜜一样甜”,“介绍多个”就“有的、有的,还有的”……模仿过头,那叫“灾难”。

  重复他人比重复自己更可恶。创造,保持永久热情的好方法。千万别说“小学生有什么创造力?”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没有束缚,心理安全,作文情绪丰沛,儿童的语言创造力就会汩汩地冒出来:

  “他的眼睛特别小,睁着和闭着,没有多大的区别。”“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俊凯就在我身旁,他却不姓王”。“只听咯的一声,我压下去了,关节处很疼很疼,啊,我终于体会到了难产的滋味”……

  “天生的诗人”,上了三年学,却成了“屎人”。模仿是手段,不是目的。何况,作文的情感无法模仿,作文的看法无法模仿,心里长出来的,无法模仿。作文的模仿,要有两个必要的前提:表达的情绪和作文的冲动。失去这两点,就是冷漠的机器人。

  知识和创造力有三种关系:正相关、负相关、不相关。不识字的老爷爷,也时有惊人之语。作文,可以有“别人的影子”,而不是拿起笔“成了别人”。所有的技术,都是为了完善自己,而不是丢失自己。

  

  9

  “先教”还是“后教”

  作前指导,“先教”的代表;作后讲评,“后教”的典型。

  先教后写,侧重教材;先写后教,侧重学生作文。前者以本为本,后者以生为本。两者选其一,后者为重。

  “先教”,学生成了“指导”的奴隶,没人“指导”便站不起来;“先教”,学生依葫芦画瓢,离了“葫芦”,“瓢”也没了。那是虚假繁荣。宁要真实的贫穷,也不要虚假的繁荣;宁要不完美的真实,也不要虚假的真实。

  教师不知作文教什么。我答,学生先写,你仔细看作文,就知道教什么了。教师至少要用三年时间,老老实实、认认真真研读学生的作文,作文的脉号清了、号准了,有行医经验了,才取得教的资格。

  “后教”,则是检测基本功练到什么程度的重要方式。

  10

  “有技巧”还是“无技巧”

  作文有没有技巧?很多老师答有,很多作家答无。有“技巧”,属“文字技巧”;无“技巧”,指的是“文心技巧”。

  “文心技巧”和“文字技巧”,哪个更贴近作文本质?前者。作文教学老抱着“文字技巧”不放,因为文字技巧摆在纸上,文心技巧,则看不见、摸不着。

  “文心技巧”怎么练?“发表意识”是核心。作文发表出来,催生发表意识;作文有人读了,萌生读者意识;读者眼睛雪亮,作者不敢说假话;发表成就作文,“作文”成为“作品”。

  心灵敏感力需要不断开掘。引导学生不断地“看”内心;经常面对自己内心的人,心灵会走出粗糙,走向轻盈、敏感。

  现象思辨力需要小心栽培。思考的深度与独特,决定了文字的深度与独特。洪水可以淹没村庄,也可以用来发电。与众不同的思考力,有待开发。

  丢掉“文心”,急迫地播种技巧,会挤掉孩子的激情和梦想。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苗恒,来源:人民教育,来源地址:)

分享到:





相关动态

作文写作时的18个不要【作文十八禁】

作文写作时的18个不要【作文十八禁】

2016-06-06 15:08

37829

1.少用冒号:这会引起不必要的停顿并打断读者的思路。 2.少用破折号虽然用破折号会引起读者的重视但往往过犹不及。 3.少用感叹号!感情充沛确实是好事!但显得唐突!尤其只是简单陈述事实!之前语气如果一直很平稳则更不宜使用! 4. 少用括号,这会使文章显得臃肿。重要的事情不需要括号(直接说出来最好),不重要的事情说都不必说(更不需要括号)。 5. 少用序号,因为①给人感觉太正式,欠缺亲和力②失去了文章的形体美③毫无必要,读者如果有兴趣,没有序号也不会错过。 6.少用设问句。什么叫设问句?就是自问自答。为什么要少用呢?因为显得啰嗦。还有其他原因吗?还会给人感觉在说教,容易招致厌烦。 7.少用反问句。难道不用反问句不行吗?难道非要用反问句要引起对方注意吗? 8.少用专业词语,作文虽是情谊行为,不含意思表示,但仍需相对人受领。 9.少用感叹词喔,因为这样真的会使文章不严肃呢,哇哦,是真的耶,没骗你啦。 10. 少用然后,在描述事情...

是参考消息还是参政消息?【考字来源】

是参考消息还是参政消息?【考字来源】

2016-11-10 14:21

99498

学生问:有人经常把《参考消息》,读成了参政消息。但是报纸上考字的写法,是左右结构的,可考字是上下结构的,怎么看都不像。想请教专家,这是繁体字吗,还是一种书法字体?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常汉平老师答:报纸上是个攷字,其实这是考字的异体字。它们不是简、繁关系。虽然写法不同,但是意思一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人经常会手写成左右结构的这个攷。据说参攷消息四字摘自鲁迅笔迹,现在在《新华字典》中可以找到它,《说文解字》中也有收入。攷字的左边部分,其实就是考字的下半部分。 攷这个字年长的人都认识的。以前对手写字没有那么考究,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汉字的书写才有了规范化的要求。我们现在熟知的考字,甲骨文时期就有了,所以官方就将考设为正体字,攷就成了异体字。 《参考消息》由新华通讯社主办、参考消息报社编辑出版,于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创刊,是国内发行量第一、世界排名第五的报纸,拥有日均340万份的发行量。1956年《...

怎样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

怎样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

2022-08-09 15:19

34889

读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也是比较廉价和科学的方式。但是前期比较枯燥,很多人无法沉下心来阅读。所以要我们要慢慢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

    本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