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位青年作家对谈时代与写作

来源:凤凰读书

作者:网站

发表于: 2016-08-30 10:55

近几年来,十月文艺陆续出版了一批70、80后作家的重要作品,如徐则臣的《耶路撒冷》、任晓雯的《生活,如此而已》、石一枫的《世间已无陈金芳》、杨庆祥的《80后,怎么办》等,付秀莹的《陌上》,双雪涛《聋哑时代》也将于近期面世。相比较颠覆、撼动文坛传统一线作家的已有格局,这些年轻作家已逐渐成为文坛主力军,再也不能说他们是“被遮蔽或被忽视”的一代。十月文艺出版社也已成为中国新生代作家们的一个重要出版阵地:在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中,十月文艺出版的《耶路撒冷》进入前十,《六人晚餐》《认罪书》进入前二十,显示了文学新生力量的实力。

在这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生代作家如何书写中国故事?创作与理论兼长的任晓雯认为,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因为所有的故事都已被写过;所有的人性亘古不变。而社会和写作的更新,一切都缘于观念的更新。因此,“写作是一项以不变应万变的事业,这就是永远的现实主义。”任晓雯透露,她的新作《好人宋没用》已经结稿,计划明年出版。这部23万字的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位苏北女人在上海艰辛打拼、立足生根的故事。她像很多中国人一样,熬过了战乱、饥饿,和种种社会动荡;也像很多中国人一样,在勤劳善良之中,不乏怯懦和精明,悲欢与坚忍。“这是一次关于历史的苦难和女性的书写。我是想通过一个普通人的历史,折射一座城市的历史,甚至一个国家的历史。”

有“新一代顽主”之称的石一枫表示,“纯文学式微了,影响不了那么广大的人群了,也让很多人认为过去坚守的东西都失效了。但我觉得,恰恰是因为今天这个时代,对价值观的探讨和书写才成为了文学写作最独特的价值所在。且不说这是作家对时代和社会所应该负担的责任,就是和影视、游戏这些新兴的娱乐形式相比,文学也恰恰因为远离了大资本、大工业的运作模式,才天生地和思想的自由表达、深度探索有了更紧密的联系。”他认为,怀疑必然带来割舍和收获,坚持则往往意味着更深的自我怀疑,乃至精神层面的磨砺。在这个时代,真正的怀疑和坚持都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文学实践中验证自己的所思所想。”

本次对谈的主持人、“茅盾文学奖最年轻评委”杨庆祥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具有某种内在的一致性。在担当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的使命之时,他们往往会背离固有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框架,在一种更具有世界性的文化视野中来观察自我和世界,并因此确立了一种崭新的文化坐标。这是文化更新的秘密。”他认为,新的隔绝、固化、浅薄和新的进步、创造以及革新总是相伴而生的。

刚刚获得首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的付秀莹说:“对于小说家而言,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其实,中国故事并不在别处,恰恰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耳鬓厮磨的生活中。小说家所要做的,是发现,描摹,以中国的美学方式,写出隐含其中的人间味。釆中国风,写人间味。这是一个小说家的理想,或者标高。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擅长“另类青春”题材的双雪涛感慨道:“写作是与影子跳舞的工作,一不小心弄得人不人鬼不鬼,成为无知无畏、无父无友的游魂。可艺术怕是经常在这可怕的疏离中创造。此悖论无法解决,也正因为有此悖论,作家才有希望伟大,这是只属于作家的磨难,不但要警惕和反省,同时也应珍惜和自持。”

【作者简介】

付秀莹,1976年生于河北无极,青年作家。著有小说集《爱情到处流传》《朱颜记》《花好月圆》《锦绣》《无衣令》等。作品被收入多种选刊、选本、年鉴及排行榜。曾获首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奖,第九届十月文学奖,第五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第三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首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等。部分作品译介到海外。

任晓雯,小说家。1978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获硕士学位。1999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长篇小说《她们》《岛上》《生活,如此而已》,短篇集《飞毯》等。部分短篇小说被翻译成英语、意大利语等,其中,《岛上》由著名翻译家陈安娜翻译为瑞典语出版。

杨庆祥,80后,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身在学院,心在四野。沉溺自我,关切社会。以阅读、思考、写作为志业。

石一枫,1979年生于北京。199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原创作品有长篇小说《红旗下的果儿》、《节节最爱声光电》等,译作有《猜火车》等。

双雪涛,1983年生于辽宁沈阳,青年作家。作品见于《收获》《花城》《十月》《中国时报•人间副刊》等。曾获首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第二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小说佳作奖、第五届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首届华语青年作家奖,入围第十四届台北文学奖。出版长篇小说《翅鬼》《天吾手记》,小说集《平原上的摩西》。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网站,来源:凤凰读书,来源地址:)

分享到:





相关动态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写小说?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写小说?

2016-08-30 10:57

16858

近日,由《十月》杂志与河北省作家协会,合办的河北作家座谈会,也即新文论论坛第6期、十月青年论坛第五期在京召开。论坛由《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主持, 学术主持是文艺报总编、文学批评家 、梁鸿鹰。河北省作家协会领导康振海、王立平出席会议。刘建东、胡学问、金赫楠、宁肯、贺绍...

日记体小说为何风行校园?

日记体小说为何风行校园?

2016-08-31 16:41

33307

将小说的公共性与日记的私密性融为一体,从公共表达空间进入私密表达空间,是日记体小说独特的表现手法。得益于这种独到的表现手法,西方日记体小说伴随西方两次文艺运动发展和兴盛,逐渐形成为一……...

陈建斌:我也曾是个喜欢写作的文学青年

陈建斌:我也曾是个喜欢写作的文学青年

2016-09-09 15:20

20737

我是文学青年出身,十几岁时就喜欢看书写作。1999年,我写出了第一个电影剧本《菊花茶》。我最希望拥有的才华就是创作,我最喜欢的职业是能成为作家。也许我当不了很有成就的作家,我的诗与李白的诗有很大的距离,但我就是喜欢写作。”潜心写作,阅读思考,这是陈建斌走出聚光灯后最喜欢的宁静生活。...

    本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