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里的中秋节习俗

来源:未知

作者:苗恒

发表于: 2016-09-18 10:59

中秋节在历代文人墨客的描述中可谓流光溢彩,在诗词歌赋之外,读者还能从文学戏曲作品中觅得中秋踪迹。除了借古喻今、借月抒怀,其中更是涉及很多民俗风情的描述。

赏月

残月如钩,银河倒泻,中庭无人,有徘徊凄凉露下者乎?朝噶初上,其色浑黄,树露未干,清芬犹吐,俯首闲步,抵得春来惜花朝起也。

一友忽笑曰:“愈言愈无火药味矣,今日宁可作此想?”又一友曰:“即作此想,是江南,不是西蜀也,实类于梦呓! ”最后一友笑曰:“君不忆抬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之句乎?日唯贫病是谈,片时作一个清风明月梦也不得,何自苦乃尔? ”于是相向大笑。

——节选自张恨水《月下谈秋》

抗战时期,张恨水蛰居重庆郊外山村,创作小说之余,为《新民报》副刊写了40多篇小品文。战时文人的片刻遐思,浸透了传统文人的气质和趣味,表现出超脱尘俗的意境。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但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或洒脱,或感怀,此后,两种对月亮的文学塑造手法延续下来。在传世的大部分文学戏剧作品中,月亮已经成为了传统意义里对于故乡情感的一个被模式化了的象征意义符号。值得一提的是,到了近现代,鲁迅的小说中大量写及月亮,其对月亮赋予冷峻的生命力,达到了以此思考社会人生的一个高峰。

摸秋

【斗鹌鹑】则这今晚开筵,正是中秋令节;只合低唱浅斟,莫待他花残月缺。见了的珍奇,不治的咱说,则这鱼鳞甲鲜滋味别。这鱼不宜那水煮油煎,则是那薄批细切。

【得胜令】呀,请你个杨衙内少埋冤。 (衙内云)这一位夫人,好面熟也。 (李稍云)兀的不是张二嫂?(衙内云)嗨!夫人,你使的好见识,直被你瞒过小官也! (正旦唱)唬的他半晌只茫然;又无那八棒十枷罪,止不过三交两句言。这一只鱼船,只费得半夜工夫缠;俺两口儿今年,做一个中秋人月圆!

——节选自关汉卿《望江亭》

元曲大家关汉卿的《望江亭》塑造了一位多情而勇敢的女性形象,她中秋夜的“智取”有“摸秋”节俗和民俗原型的渗透。

“摸秋”流行于江苏、湖南、安徽、贵州、四川和台湾等地。无论男女老少,到别人家的地里偷一个瓜或是果来吃了,就叫“摸秋”。比如在宣城一带,摸秋不能带照明器具,只能在黑夜里用手摸,摸得到是运气,摸不到自认晦气。因为摸秋要慢慢摸,进度慢,所以常有人埋怨对方做事慢就说:“看你像摸秋一样! ”难道中秋夜除了欣赏满月、团聚亲友、品尝月饼、踏歌会曲等“好事”外,还允许人在月明辉清的中秋夜,“光明正大”地“偷月亮菜”,做点“坏事”?这其实是一种节日狂欢,一种人类物质、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短暂“出格”,蕴含着戏谑精神。

送节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同时,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

老舍笔下的《四世同堂》,各色人等荣辱浮沉、胡同街巷世态灰暗。但适逢中秋,热闹的气氛与斑斓的色彩暂时遮盖了灰暗的时局,“色彩”正是体现在对人们给亲友送节礼的描述上。

民间凡遇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嫁出去的女儿携女婿,分家另过的儿子携媳妇,带上礼物回家拜望父母。八月节礼则是中秋节或提前几天,主礼是月饼,也有鸭子、鱼等。儿、女离开时,父母也要回送一些礼物。亲朋好友之间也在上述节日期间互相拜节送礼。该习俗现仍流行,只是所送礼物随时代发展已有变化。时值丰收时节,中秋节是一年当中仅次于年节的馈赠大节,蕴含汉民族注重回馈、孝道、亲情的主题。

耍兔儿爷

【第九场】(兔儿爷抱杵臼上。 )兔儿爷(唱)道地药材连饮片,炮制丸散与膏丹。兔儿爷(白)吾乃捣药仙翁兔儿爷是也。每日在这月府之中,捣炼仙丹妙药。因为我每日捣药,所以大家都称我为药铺里掌柜的。今日闲暇无事,不免捣药一回便了。兔儿爷(唱)人间到处瞎胡扯,不信真来偏信邪。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供我兔儿爷。

——梅兰芳编演《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曾是戏剧大师梅兰芳编演的一出古装歌舞戏,在第六场中有兔儿爷兔儿奶奶上场,归丑行应工。兔儿夫妇在剧中插科打诨,以长耳朵三瓣嘴为题讽刺旧社会的人情习俗,颇耐寻味。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苗恒,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分享到:





相关动态

首届方苞文学奖朱光潜艺术奖获奖名单揭晓

首届方苞文学奖朱光潜艺术奖获奖名单揭晓

2016-09-30 10:47

40263

最近,安徽枞阳县隆重颁发了首届方苞文学奖朱光潜艺术奖,作家吴永生长篇小说《李白外传》获得枞阳县首届方苞文学奖一等奖,艺术家严书生的刻字作品《禅心雪》获得枞阳县首届朱光潜艺术奖。北师大文艺学中心主任、博导赵勇,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查屏球,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宛小平等专家学者,应邀到会就有关文化研究作了精彩讲解与分享。 枞阳县首届方苞文学奖朱光潜艺术奖颁奖会,由铜陵市第十三届青铜文化博览会组委会,枞阳县委县政府共同主办,铜陵市委常委、枞阳县委书记刘亚东出席并讲话,铜陵市副市长叶萍致辞,枞阳县委副书记、县长罗成圣主持颁奖会,铜陵市、枞阳县有关领导分别为一、二、三等奖获得者颁奖,枞阳县政府副县长周晓娟宣读了表彰通报。获奖代表王建生作了获奖发言。来自省内外的嘉宾、获奖人员以及枞阳各界人士共300多人与会。 2014年3月,枞阳县政府正式批准设立方苞文学奖朱光潜艺术奖并成立了两奖办公室,决定每两年评选...

首届袁鹰文学奖获奖名单公布

首届袁鹰文学奖获奖名单公布

2016-09-30 10:59

23323

首届袁鹰文学奖颁奖仪式9月28日在江苏淮安举行。首届袁鹰文学奖作品体裁分小说、散文杂文、诗歌、报告文学四个类别。专家评审组评选出施向平的《车桥战役》、金矿的《多彩的流云》、邵念荣的《既往不恋》、赵日超的《窗外风景》、马犇的《裱话徐》等16部获奖作品和赵可法的《临水建城》等2篇特别荣誉奖作品。 为弘扬和传承淮安籍文学大家袁鹰先生对家乡的拳拳爱心,激发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培育和扶掖文学新秀,繁荣淮安区文化建设,淮安区委区政府决定每年由区财政安排20万元专项经费,设立袁鹰作文奖和袁鹰文学奖,并努力将其打造成淮安区文化新名片。 袁鹰1924年出生于江苏淮安,曾任《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以来,以独特的文风蜚声文坛,其散文集、儿童文学作品多次获全国性的优秀文学奖。特别是《井冈翠竹》《白杨》《黄河的主人》等脍炙人口的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影响了一代又一...

第十一届骏马奖获奖名单出炉

第十一届骏马奖获奖名单出炉

2016-09-30 10:58

27580

9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颁奖, 27位作者及译者获颁奖杯及获奖证书。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文学奖,共设长篇小说奖、中短篇小说奖(含小小说)、报告文学奖(含纪实文学、传记文学)、诗歌奖(含散文诗)、散文奖(含杂文)、翻译奖等6个奖项。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2012 - 2015年)评选工作于今年3月1日启动,参评作品数量超过往届,整体水平较高,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从获奖作品看,以79岁的侗族作家袁仁琮、 78岁的藏族作家降边嘉措为代表的一批老作家老当益壮、依旧活跃;以57岁的维吾尔族作家阿拉提阿斯木为代表的一批中年作家势头强劲、卓然不凡;以80后回族女作家马金莲为代表的一批文坛新秀创作个性鲜明、引人关注。55个民族的汉语写作整体水平大幅提高,民族文字写作也达到了高水平。 第十一届(20122015) 全国少数民族...

    本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