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中的长征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作者

发表于: 2016-10-24 09:04

  毛泽东诗词中的长征诗词,是其整个诗词创作中的一个重头,可谓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传播最广。可以看出,长征前后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一个高峰期。诗人着力创作的几首诗词,生动再现、描述了红军长征中那些崇高壮烈、激动人心的战斗场面和情景。

  细数毛泽东长征诗词作品,大体有《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沁园春·雪》等7首。

  这些诗词的一个共性就是大手笔、大气势、大胸襟,借物抒怀、托物抒情、寄情于物。写于长征中的开篇之作《十六字令三首》,就是代表作之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写山的高耸连天;“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写山既像江海中的波涛澎湃,又似万马奔腾在战场;“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写山的坚强无敌,立地顶天。三首诗看似写群山,写山的奇险,实则是在歌颂我们伟大的红军是中国革命的擎天柱石,歌颂红军正在开创的伟大业绩。

  此外,《忆秦娥·娄山关》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清平乐·六盘山》中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中的“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都是国人耳熟能详的诗句。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期间创作的最为经典的一首:“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全诗极其精炼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逼真地表现了红军的伟大形象和乐观主义精神,展现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历史画卷。

  这首诗写于1935年秋天,中央红军已走过最艰难的路程,即将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甘肃地方党史》载:“1935年9月19日,红军继续北上,越过大拉梁(即岷山),毛泽东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长征》和《念奴娇·昆仑》。”《党史资料征集通讯》1986年第10期刘英撰写的《长征琐忆(节录)》中也说:“1935年9月28日在通渭的榜罗镇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第二天到通渭县城开干部会,毛主席诗兴大发,讲话时即席吟诵了后来十分出名的《七律·长征》诗篇。”“毛主席那伟大的胸襟,英雄的气魄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激励着我们,使我们感到有移山填海、开天辟地的力量。”正如后来毛泽东在为这首诗所作的注释中说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在中国作家中,只有成仿吾、冯雪峰等少数几人参加过长征,他们对长征诗的理解最深刻、最直接、最有说服力,这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亲历,特别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两句,有感同身受的体验,是毛泽东这首诗的验证人。成仿吾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巧渡金沙江成功,终于摆脱了数十万敌人的追击与堵截,是我军在这次空前的战略转移中取得的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次伟大胜利。”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根据他在陕北苏区的采访手记完成了新闻报道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当年10月,由英国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版。书中第五篇《七律·长征》的结尾处,作者这样写道:“我用毛泽东主席——一个善于领导征战又善于写诗的叛逆者——写的一首关于这次六千英里长征的旧体诗作为结尾。”接着,他抄录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1938年,美国兰登书屋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的美国版。这样,毛泽东的这首《七律·长征》,就随着这本书在西方的畅销而走向世界了。

  1938年2月,获得斯诺授权的上海租界抗日救亡人士以“复社”名义集体翻译、出版《红星照耀中国》的中译本,并更改书名为《西行漫记》作为掩护,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也随之更为世人传诵。

  1957年,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正式发表于《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颈联中的原出句“金沙浪拍悬岩暖”改为“金沙水拍云崖暖”。这一改动,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1958年9月刻印的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书眉上批注说:“浪拍:改水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毛泽东所说的这位“不相识的朋友”,是指在东北师范大学任教的罗元贞教授。

  那时《七律·长征》已广为传诵,罗教授读后,觉得诗中的“细浪”和“浪拍”中有两个“浪”,显得重复,应该把后一个“浪”改为“水”字。于是,1952年元旦,罗元贞在写给毛泽东主席的《贺年信》中,附带提出了自己的上述建议。毛泽东收到信后,感到所提意见十分中肯,当《诗刊》正式发表时,就采纳了罗元贞的意见。后来,罗元贞为毛泽东改诗的消息不胫而走,从此,他便得到毛泽东“一字师”的雅号。

  从1935年写成这首诗至今,80多年来,《七律·长征》产生了极其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诗中的词句被广泛引用到与长征有关的各种事物,也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仅以长征题材图书的题名为例,就不下千余种。

  创作于长征末期的《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初到陕北时所写,也代表了毛泽东诗词创作的高峰,这要在另一篇文章中详述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诵读毛泽东长征诗词,历史风云历历在目,倍感亲切。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作者,来源:光明日报,来源地址:)

上一篇

长征颂歌

分享到:





相关动态

你知道雪花的30个别称吗?

你知道雪花的30个别称吗?

2016-10-24 09:04

42089

你知道雪花的30个别称吗?古人对雪有着深厚的情结,不仅用文字描写了许多精彩的诗句,还给雪花取了很多美丽的名字。 ...

关于嘉峪关的诗词:天下第一雄关

关于嘉峪关的诗词:天下第一雄关

2016-10-24 09:04

46590

西塞嘉峪关 杨亮 在文殊山和黑山的峪谷 一条狭窄的百尺襟带似咽喉 控扼着马蹄驼铃的脚步 在河西走廊坚守着入贡出师的足迹 这里,是戎羌通驿的必径 在汉代 留下了张骞凿空西域的凯歌 在唐代 传扬着玄奘西天取经的盛世华韵 在元代 闪烁着马可波罗觊觎东方的影子 他们,似瀚海苍茫中的一道霞光 裹挟着东西方的传奇一路奔驰 在嘉峪塞外浓缩成一缕缕历史硝烟 在清代,林则徐途经嘉峪关的心境 在谁道崤函千古险的诗境中 把嘉峪关的路径延伸到公元前221年 那年,大秦帝国统一中原 可惜,一个马背上升腾的民族 戎羌、月氏、乌孙、匈奴 倏来忽往纵横捭阖 在你争我夺的铁马金戈中一路纵横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在风驰电掣的激情中 冲刷着农耕文明的宁静 于是,临洮到辽东的秦长城顺利起航 农业和游牧开始划界 华夏文明的先河款款而流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 汉武帝刘彻撇开先祖的无为而治 毅然挺起封建王朝的国威 万里征战,将河西走廊纳入国家版图 雄心勃勃地接过历史的...

诗经野有蔓草原文赏析

诗经野有蔓草原文赏析

2016-10-24 09:04

40739

美好的环境和有着美丽眉目的姑娘,从小伙子的视角见出,楚楚有致,格外动人。野有蔓草,零露漙兮两句是兼赋的兴句,勾勒出一派春草青青、露水晶莹的良辰美景。春晨的郊野,春草葳蕤,枝叶蔓延,绿成一片;嫩绿的春草,缀满露珠,在初日的照耀下,明澈晶莹。...

    本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