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诗歌鉴赏中的有效答题
来源:全息网
作者:本站编辑
发表于: 2012-03-13 13:49
诗歌鉴赏题,答题时,考生往往是写了很多,而得分却很低。这是为什么呢?且来看一道题:读李白的《子夜吴歌》,试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思妇之情的?
子夜吴歌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综观考生的答案,典型的大致上有这么几类情况:
【第一类】《秋歌》通过夜间的捣衣声,通过秋风吹表达思妇之情,以动衬静;《冬歌》通过一件征袍引发了思妇之情,运用想象。
【评析】这类考生思路混乱,将诗歌鉴赏中的的“表现手法”与“抒情方式”混淆了起来。《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中将“表现手法”与“抒情方式”同归入艺术手法。其中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以视为表现手法。如渲染、烘托、白描、铺垫、照应、心理刻画、蒙太奇、象征、用典、联想、想象、托物起兴、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寓庄于谐、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明贬实褒、明褒实贬等手法。而抒情方式则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具体情况如下:
(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直接抒发了对粮食来之不易,应惜之的思想感情。
(2)间接抒情。它包括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或物)和寓情于事。
①借景抒情也可叫托物言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写景,描绘了山河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在我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常把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作为借以抒情的对象。
②寓情于景(或物)。如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③寓情于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诗貌似叙事,可实则抒发了作者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第二类】《秋歌》通过间接地写万人捣衣的声音、秋风来表达思妇之情,而《冬歌》通过直接地写思妇为临行前的丈夫缝征袍来写思妇之情。
【评析】这类考生解题的思路倒是正确,把握住了从直接、间接角度来谈抒情方式。可惜分析错误。“《秋歌》通过间接地写万人捣衣的声音、秋风来表达思妇之情”表述不当。不是间接地写“万人捣衣的声音、秋风”,是直接地写“万人捣衣的声音、秋风”,间接地抒情。另外,“《冬歌》通过直接地写思妇为临行前的丈夫缝征袍来写思妇之情”表述上也不当。“直接地写思妇为临行前的丈夫缝征袍”,“直接”一词用错了地方,它不是问叙事,是问抒情方式“直接”还是“间接”。所以“直接”、“间接”应该用在对抒情方式的判定上。当然考生在表述上还有硬伤,“为临行前的丈夫缝征袍”中“临行前的”与原诗有很大的偏差。丈夫早就去了,现在“缝征袍”是给他寄过去。
【第三类】两首都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第一首《秋歌》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式来表达的;第二首《冬歌》用了寓情于事的方式来表达的。
【评析】这一类考生答题思路正确,分析也基本正确,但也得不到全分。其弊端在于空洞,泛泛而谈,没有结合诗歌的内容来具体地谈。
【第四类】《秋歌》寓情于景。“长安一片月”是景语,但又能引起思妇的情思;“万户捣衣声”的特定的氛围,极易促发思妇之情,吹不尽的“秋风”更能撩起思妇的愁绪。“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直接表达了思妇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冬歌》寓情于事,通过写赶在“明朝驿使发”之前“一夜絮征袍”以寄远道的情事,来表达女子思念征夫的感情。
【评析】这一类考生答题思路清晰,分析正确,而且能联系诗歌的内容来具体地谈。这样答才是有效答题,可以得满分。
答题就像打靶。打靶不在于打了多少枪,关键在于是否打中了靶心。答题不在于写了多少字,关键在于是否切中了采分点。有效答题对于考生尤为重要。
上一篇
文言文特殊句式备考指要下一篇
高考如何鉴赏古诗词的语言分享到:
相关动态
高考如何鉴赏古诗词的语言
2012-03-13 13:49
14544
重点难点梳理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古诗词鉴赏对诗歌语言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是呈现率较高的命题形式。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
如何评价古诗词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
2012-03-13 13:49
15537
重点难点梳理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方面的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评价的辞典义是评定价值高低。用于古诗鉴赏中,即评判诗...
高考常用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012-03-13 13:49
15457
重点难点梳理1.考点诠释2008年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共18个。2.考查重点、难点近...
推荐文章
架起文学与影视沟通的桥梁(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2023-11-24
聚焦互联网时代书店转型
2023-06-21
能不能用AI代写论文、代写作业?
2024-06-07
如何玩转北京国际图书节
2023-06-16
240万字《广东文学通史》问世!广东省作协七十芳华正青春
202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