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部分文言虚词解释例析三
来源:全息网
作者:本站编辑
发表于: 2012-03-13 13:49
即ji
1.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与妻书》)
2.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例解] 用作连词。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纵使”;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3.(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
4.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5.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采草药》)[例解]
用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相衔接,或表示两种情况紧相联系。可译为“立即”“马上”“就”等。
6.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例解]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既ji
1.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2.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子鱼论战》前“既”,已经;后“既”,完全。)
3.弗听,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左传》文公元年)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例解]
用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以后”“已经”“完全”等,有时“既已”连用,可译为“已经……之后”;也表示在隔了一段短时间以后,发生了某事,可译为“不久”,有时“既而”连用,意义不变。
5.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6.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例解] 用作连词。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论。常和“且”“则”“又”等词前后呼应。
莫mo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2.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例解] 用作无指定代词,充当主语。代人时,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4.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向然,奏刀 然,莫不中音……(《庖丁解牛》)
[例解] 代物时,相当于“没有什么”。
5.今为君计,莫若遗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6.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训俭示康》)
[例解] 用作否定副词。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7.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
8.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货殖列传序》)
[例解] 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劝戒或禁止,相当于“不要”“不能”。
乃nai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4.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例解]
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例解]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7.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8.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例解]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其qi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 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4.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例解]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5.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例解] 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7.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8.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例解] 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解]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10.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11.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12.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13.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例解]
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1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例解] 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且qi
1.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2.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3.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例解] 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5.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例解]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7.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8.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10.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例解] 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上一篇
高中部分文言虚词解释例析二下一篇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分享到:
相关动态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2012-03-13 13:49
20355
九日蓝田崔氏庄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人已老去,对秋景更生悲...
杜甫《日暮》
2012-03-13 13:49
21211
日暮杜甫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在流寓夔州瀼西东屯期间,写下了这首诗。瀼西一带,地势平坦,清溪萦绕,山壁...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2012-03-13 13:49
20165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
推荐文章
架起文学与影视沟通的桥梁(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2023-11-24
聚焦互联网时代书店转型
2023-06-21
能不能用AI代写论文、代写作业?
2024-06-07
如何玩转北京国际图书节
2023-06-16
240万字《广东文学通史》问世!广东省作协七十芳华正青春
202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