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作文比赛坚持了十年,如今……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苗恒

发表于: 2015-11-17 11:58

     近日,广东深圳光明新区迳口社区读书月期间的一场作文比赛中,中学组的命题是《十年》。

  “十年前,你可能是刚学会背几首儿歌的宝宝,可能是刚踏入校门的小学生,可能是第一次参加现场作文比赛的参赛选手……”“十年,幼苗长成大树;十年,迳口日新月异……”在写作提示中,命题人深情地写道。

  2006年,迳口社区启动了第一次迳口社区读书月作文比赛。2007年,第二届作文比赛中学组的题目即是《十年后的迳口社区》。

  时光荏苒,十年过去,如今,随着光明新区成立、特区一体化加速,当年的小村庄已经成为社区,道路变宽了,社区的巴士开通了,社区公园也建好了……一些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悄然变化的还有社区的人文氛围,过年过节时的文化活动,社区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作文比赛带来的积极引导……然而,当年孩子们笔下的美好愿景有些已经成为了现实,有些却还有一定差距。

  延续了十年的作文比赛,已经成为了社区的一个文化符号。以这个符号为观察眼,或可看出一个基层社区的生存状态、发展渴求。

一场社区作文比赛背后的“十年”

《南方日报》记者 柳艳

  1.让更多人关注教育的作文赛

  一场开展了十年的中小学生现场作文比赛,首届参赛的小孩如今都上了大学或当了老师,这场赛事还在继续举办。

  相较于首届不满百名选手参加,第十届比赛吸引了约两百名中小学生,现场更是被送孩子参赛的家长们挤得满满当当。两个摆满桌椅的大会议室甚至坐不下这么多选手,一些选手只好在乒乓球桌上挥笔。

  从2006年举办第一届,作文比赛已经走过10个年头了,成为社区居民中一个知晓率颇高的品牌活动。在这里,孩子的作文比赛,除了激发孩子自身的学习、读书兴趣外,还承担了让更多人重视教育、关心教育的使命。

  通过激励,引导孩子爱上读书,是项目设计者迳口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杨旭成的初衷。2005年,杨旭成从部队转业来到了迳口社区。杨旭成回忆,“刚到社区的时候,社区还很落后,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尤为让杨旭成担心的是,在这个由归侨侨眷、原住民、外来户构成的社区中,很多社区居民仅有初中小学水平,不少还沉迷于打麻将,精神生活空虚,教育观念也十分淡薄。“关键是要提高素质,怎么提高?就要搭建平台。看书与不看书的人,在精神状态、为人处世等方面,都是不一样的。”

  由此,杨旭成萌生了举办作文竞赛的想法,以此激发社区的读书氛围。每年,杨旭成都会精心挑选参赛的纪念品,这几年参赛学生的纪念品变成了书,如《你在为谁读书》、《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等等,“孩子们拿到非常开心。孩子们读书不能死读书,要眼界开阔。”

  从刚开始的时候不足百人,到现在参赛的人数达到了将近200人,迳口社区的作文赛已经成为了辖区内比较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到了时间点,群众会提醒说,今年要开始了吧,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杨旭成笑着说。

  以往,杨旭成比较犯愁每年的活动经费。2013年,迳口社区的作文赛开始得到了新区社工委的支持,这让杨旭成解决了后顾之忧。

  2.文明环境感染身边人

  在迳口社区开了一家超市的徐锦委已经在这里生活了10多年。对于孩子参加作文赛,徐锦委持大力支持的态度,“这样对他们是一种鼓励。”谈起教育问题,徐锦委坦言,不仅是外地人,当地人也相同,“没有分红,一切都要靠自己,不读书怎么行?”

  往年的比赛,他的孩子都有所斩获,大女儿还获得过一等奖,得了三百元奖金,这让一家人很受鼓舞,“我看到孩子写的作文,是关于感恩的,一字一句看过去,我觉得孩子懂事了,作文里说了她平时没有说出的话。获奖以后一家人就更开心了,奖金孩子都拿去买书看。”徐锦委说。

  相比徐锦委在迳口社区的长时间居住,党女士算是这里的新居民。两年前,党女士因老公工作变动,一家人从北方搬来了南方,落脚在离光明大观园不远处的迳口社区。

  从陕西老家到北京,再回到陕西老家,最后来到深圳,党女士的一家似乎一直在辗转奔波。尽管家庭条件越来越好,但是给孩子选择读书的学校一直是党女士最大的压力。

  “再穷也要让孩子在身边。”党女士看多了身边很多亲戚朋友的小孩成为留守儿童后,不仅成绩一落千丈,更是沾染了各种恶习。

  在党女士家的客厅中,放着一个大大的拳击沙袋,这是孩子用来练习跆拳道的。党女士说,从小练习跆拳道,让儿子性格也比较急躁好斗,但是这一两年来,孩子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今年,党女士的儿子养成了每天看一个小时书的习惯,为此还要求自己买了四大名著。“看课外书也很有好处,说话一套一套的,有时会出口成章。”去年,她的两个孩子都参加了社区举行的作文赛,“希望孩子能多接触见见世面。”

  在迳口社区住了两年多,党女士和家人已经逐渐习惯了这里的平静生活。她坦言,刚来到这个偏僻的迳口社区时,不太习惯。不过,随着慢慢居住,她发现了一些颇让她惊喜的地方,比如社区有社区服务中心,有四点半课堂可以参加;有时,社区服务中心开展的亲子活动,她会和孩子一起参加;此外,这里的空气不错。

  党女士认为,一个适宜居住的社区指标首先应该是文明。刚从老家过来时,儿子还将脱口讲脏话的习惯带过来了。在家被称为“刘老大”的孩子很活泼,今年“刘老大”变化很大,变得很沉稳,一些坏习惯也改变了。“是无形之中改变的。可能是学校、社区整个大环境会感染人。”

  3.人文底蕴给社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从十年来的作文中都能看出作者对家乡的发展给予了热切的期待,但现实并不如人意。尽管近年来随着光明新区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一些片区纷纷落户了高新技术企业。邻近的一些兄弟社区,也因为建厂房、物业出租等,社区经济活跃。迳口社区则显得平静了很多。

  这个有1600多户籍人口的社区,除了原住民,还有占人口总数六成的越南归侨。社区很多都是原来农场的下岗待业、退休职工。城市化后,原来的农耕生活被打破了,不能在原有土地上耕种,一些居民又没有生活技能,迳口的失业人口比例相对其他社区要大。

  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徐锦委做的大部分是外来务工者的生意,因而对于社区的发展也十分清楚,“6年前,刚建公明水库时,因为驻扎了很多建设工人,生意红火了一阵,现在生意难做啦。迳口社区有很多土地都是基本农田,难以发展。”

  他的话指向社区的现实发展难题。2005年深圳率先在国内建立起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制度,在深圳1952.8平方公里的陆地中,线内占了974平方公里土地,约占全市陆地总面积的一半。《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要求,基本生态控制线作为保护深圳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和“高压线”,除了重大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旅游设施和公园绿地以外,禁止在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进行建设。

  迳口社区正是98%处于生态控制线范围内,很多产业不适宜发展。

  “虽然社区受生态控制线制约,发展慢,但文化建设比较好。很多文化活动都是新区和办事处资助的,自然也增进了群众和基层政府之间的联系。这种文化活动的教育成效是保护了社区的自然环境和培育了比较好的社区风气。”一位市委选派到光明新区迳口社区的“第一书记”表示。

  他坦言,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需要保持定力,才能不被冲击到。“这些人文底蕴也给社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社区的优美环境越来越多引起了外部的关注,也有不少企业来社区考察可否落地一些文化创意、教育、健康养老等产业,这说明社区已经有吸引力了。”

  “社区如果发挥人文特色,结合周边生态环境,或许可以打造文化创意、生态旅游、高端研发等产业。”这位“第一书记”说。

  最近,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落户兄弟社区新羌社区的消息传开后,杨旭成十分高兴,将消息在朋友圈中到处转发,“这对整个光明新区来说,是个大好事。”

  对于兄弟社区的“好运”,杨旭成说并不嫉妒,“每个社区都会有自己的发展机遇。我们也没那么多的土地。”

  他告诉记者,大家把正在建设的公明水库叫做“深圳西湖”,这个词透露出的是社区居民对于项目前景的期盼。据了解,未来,公明供水调蓄工程将建设水库环库巡防路工程和水利风景区,以水域或水利工程为依托,结合光明森林公园、大屏障山森林公园打造秀美山川、人水和谐的环境,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等活动,发挥维护工程安全、涵养水源、保护生态、改善人居环境、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希望公明水库、森林公园这几个项目,能让迳口社区因地制宜有更多的发展。虽然发展慢,但是环境保护得更好一些。找一个环境好的地方不容易,特别是深圳这种城市化发展快速的地区。”杨旭成说。

  他们曾写下十年后的迳口社区“新区成立,社区也会越变越好”

  2007年,迳口社区作文比赛中学组的竞赛题目是《十年后的迳口社区》。

  当时,上初三的刘怡萍参加了这次作文比赛,并获得了二等奖。

  这一年也是光明新区成立的一年。在文中,刘怡萍满怀期待地写道,“光明新区成立了。如今,光明新区的建设正热火朝天进行。各个社区都在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我们迳口社区也不例外。”“虽然现在这里只是一座小小的村庄,几乎没有高楼大厦,只有一片片碧绿的菜畦和许多破旧的地方。但随着光明新区的发展浪潮,我们社区会越变越好。”

  在刘怡萍的笔下,社区不仅拥有如诗如画的美景,拥有整洁有序的环境,新区高铁、地铁的建设开通,更是给迳口社区带来交通利好;附近的公明水库建设,则缓解了深圳的缺水状况。

  如今,十年即将过去。当年的初三女生也已经毕业参加工作。

  “当时还是一座小村庄。现在社区兴建了社区公园 ,居民有了休闲的地方。社区开通了专线巴士,交通环境得到了改善。”不过,刘怡萍也坦言,这些年迳口社区的发展变化比自己想象得慢了一些,“当时我们听说地铁2016年会通,但是现在,我大学毕业了,地铁才正式开始建。”

  刘怡萍认为,迳口社区依山傍水,环境不错,未来可以依托公明水库,建设成为以休闲为主的生态旅游,“这里有很多草莓园、果园,周末来的人也很多,但是规划不行,没有停车场,路边都停满了车。如果加以规划会更好发展。”

  当年,刘怡萍在上高中之时参加了两三次社区举行的作文比赛。“社区还是挺多人知道这个比赛。”小时候,其他社区的同学往往会比较羡慕刘怡萍,“因为我们有作文比赛,有元宵节、六一等各种节日活动。”

  刘怡萍建议,在作文赛已经成为社区读书月品牌的情况下,可以在后发力上做文章,形成系列延续性活动,将活动由外而内推进,“比如评上优秀作文后,如何在社区中通过各种活动,让大家产生文化共鸣。”

  “凹凸不平的进村小路已变成宽敞道路”

  2007年,当时上初一的黄桂青也参加了这场以《十年后的迳口社区》命题的作文比赛。“随着光明新区经济的发展,以前落后的迳口社区,现在耸立着高楼大厦;以前凹凸不平的进村小路,已变成两边种有各种各样花草树木的宽敞道路。”“辖区内光秃秃的山被铲平后建起一个高新产业园区。里面聚集了一些从事生物基因研究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在黄桂青的畅想中,十年后的迳口社区无论是从社区环境到经济发展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当年写到高新技术产业会落地迳口社区,现在,在深圳职业技术学校读书的黄桂青并不这么乐观了,“迳口社区的位置太偏僻了,可能会影响产业的落地。未来迳口会变成什么样也不好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里的空气很好,每次回来都会觉得特别舒服。这种宝贵的生态资源要保护好。”

  记者手记

  在“新与旧”中“传承与前进”

  在迳口社区,有一座具有800年历史的黄氏大宗祠。

  按广府宗祠风格建造的黄氏大宗祠,灰砖乌瓦、条石铺地,木质包铁宗祠大门高5米有余,厚重肃穆。步入门内,但见雕梁木柱做工精美;屋顶、门前雕刻的飞禽走兽与人物栩栩如生。

  据黄氏族谱记载,迳口黄氏族人祖籍福建,元代从福建迁入。黄氏大宗祠始建于元末,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门口楹联“祖德永垂千秋盛,宗枝长衍万代昌”则写出了当年修建宗祠者对家族兴旺的美好愿望。

 就在黄氏大宗祠的旁边,是迳口社区的旧村。有些房屋残破不堪,但依稀能从飞翘的屋檐、廊下的雕花体现出历史的厚重感;而有些则被水泥粉刷过,已经掩去了原本面貌。这里原来居住的主人们,已经搬到了不远处的迳口新村,而把旧村租给了外来务工者居住。

  黄氏大宗祠的门口,省级绿道横穿而过,一家骑行俱乐部在附近的居民楼里设置了办公场所。在迳口社区穿行,记者注意到,这里很安静,临街的墙面和建筑物上没有牛皮癣,尽管是村民自建的房屋,但是笔直整齐的巷道显示了颇有章法。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久后,社区的主要道路光翠北路也将重新修整。

  新与旧,在这里发生着变迁;外来与本土,在这里产生着交融。对于这个人文自然环境丰富的社区来说,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将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命题。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苗恒,来源:南方日报,来源地址:)

分享到:





相关动态

超级老爸周大彬携女儿传授作文秘诀

超级老爸周大彬携女儿传授作文秘诀

2015-11-17 14:14

8947

11月14日下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主办,温岭图书馆、温岭市慈善义工协会承办的老爸,作文我不怕讲述父女作文PK赛的故事之温岭公益讲座在温岭图书馆举办。与以往的讲座不同的是,这一次活动分为孩子场讲座和家长场讲座,分别在两处举行。 这一场讲座受到了读者朋友的欢迎,家长场有近百人。而郑紫瑞在孩子场讲座结束后,也成为同龄人眼中的明星,温岭的小朋友们纷纷请她在书上签名留念。 作为一位爱心人士,此次来温岭,周大彬还捐出了50本《老爸,作文我不怕》(价值1000元),委托市慈善义工协会,赠给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 父女竞赛,让孩子对作文产生了兴趣 前来开讲座的是一对老家丽水庆元的父女,爸爸周大彬,号称超级老爸,39岁,当过5年小学教师,曾在庆元、丽水当记者,现为省政协《联谊报》记者。 女儿郑紫瑞,杭州西湖小学六年级学生。二年级下半学期,周大彬调到杭州工作,郑紫瑞也跟着转学到杭州。刚开始,郑紫瑞很不适应杭州生活,作文成绩在班里...

农家书屋十周年,60多万家农村图书馆给孩子阅读写作插上翅膀

农家书屋十周年,60多万家农村图书馆给孩子阅读写作插上翅膀

2015-11-17 16:04

9140

从2005年第一家农家书屋在甘肃建成以来,全国已建成60.0449万家,基本覆盖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这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历史性地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农村的读书难、看报难的问题,农家书屋因此被誉为家门口的图书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但近来一些媒体报道农家书屋存在利用率不高、来看书的农民不多、选配图书不符合农民需求等问题。有的报道甚至用门可罗雀来形容农家书屋的境遇。是农民真的不需要看书?还是书屋建设管理的确存在弊端?农家书屋怎样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跟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进农家书屋调研组来到陕西。 阅览室里人不多,图书外借是主流 仲秋时节,关中大地到处是绿油油的玉米地,大红石榴和酥梨压弯了枝头。正值秋收农忙,记者看到来农家书屋阅览室里看书的农民的确不多。但外借图书登记簿上的记录却显示,即使在一年最忙的日子里,农民们也会抽时间借书看书。 在华县赤水镇步背后村农家书屋,记者...

“最悲伤作文”引发的“非法办学”风波

“最悲伤作文”引发的“非法办学”风波

2015-11-17 16:16

8907

公益组织和政府掐架爱心小学或被拆 一家基金会在贫困地区办学校,遭到了地方政府的强烈反对。双方闹得不可开交,乡政府甚至准备强拆学校,公安机关则拘传了公益组织的负责人。 最近,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会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有关部门围绕索玛爱心小学的争议备受关注。这场由最悲伤作文引发的非法办学风波,究竟是因为公益机构的助学行为损害了地方形象,还是地方政府无力发展好当地教育?是有些地方官员心胸狭隘,还是公益机构的办学行为触碰了法律底线?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方,还原事件始末。 公益机构负责人被警方拘传 8月31日傍晚,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黄红斌的新浪微博账号老邪哥哥以及他个人的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一则消息。这条声明是代发的消息称,黄红斌在从儿童村下山的路上,被公安抓去,并戴有手铐。 消息配发的若干张图片显示,一名男子被至少5位身着制服的男子围住,其中两人从左右两边架住了该男子的胳膊。消息中提到的儿童...

    本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