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为何是美国大学生的必修课?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苗恒

发表于: 2016-03-22 15:57

  对2016届毕业生来说,“就业季”已到了最关键时刻。你签约了吗?打算到什么单位?手头有几个OFFER?这几个问题,是这几天毕业生群体中最常出现的。自从大学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国家不再包分配工作以后,“就业难”的说法就不停出现在媒体报道中。其实,“就业难”不光光是能否找到工作的问题,还牵涉到就业过程中的机会不公、对个人身份的歧视、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毕业生条件不一致等等因素。

  首先给浪漫主义泼瓢冷水。总体来说,国内本科毕业生就业的“黄金定律”,在美国同样适用:容易找到工作甚至“好”工作的是名校理工生,相反,普通院校人文类的本科生在美国最难找到工作。美国大学文科教授年薪普遍低于理工科教授是不争的事实。这种中美本科毕业生就业的无差别感,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名校”在美国同样是资本。我在全美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近5年,常看到世界500强公司来抢工程学院的毕业生,从没听说从这里毕业的中国留学生找不到工作。他们除了学习,基本不愁什么。我的外甥从这里的计算机系毕业,上学时暑假去亚马逊打工两个月,就可以挣回下个学期的全部生活费。他毕业前半年没有主动申请工作,就拿到了雅虎和微软的两份工作合同,起薪和我们传媒学院主持研究生工作的老教授持平。

  留美就业的最大传说就是中国留学生因为英语不好,被“歧视”,难找工作。但是,这不是歧视,是公平。说俏皮话,骂街,留学生恐怕连美国文盲都比不过。不过就业市场不看重这些,看重的是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美国本科教育的始终,不分本土还是留学生,不分种族性别,不分文理和专业,是美国高等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写作是美国本科生的必修课,奇怪的是,没有一门课程的名称里有“写作”。本科生的写作必修课(有时也叫强化写作课)设定在相关人文或社科院系的专业课中。我在这里教过传媒专业本科的“传媒学概论”一课,这门课被学校设定为“写作必修课”,也就是说只要学生修过这门课,就完成了写作必修课要求。来听这门课的有工程院、商学院以及其他院系的学生,各个年级的都有。类似的写作强化课程,其它文科院系也提供。

  美国大学安排写作课的逻辑是:要求学生用写作解决专业问题。拿我教的课来说,写作的目的是从专业角度批判分析当代传媒中的现象或问题。我带过的班上曾经有一名中国留学生,他的写作远超美国人,期末拿到少有的A+。一句话,美国本科的写作与风花雪月无关,是技术活儿,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对任何留学生来说,经过四年训练,这种美国大学最基本的技术都不过关还能找到工作,那才是最大的就业不公。

  同样道理,美国日常工作要求的英语交流都很简单,留学四年后理应平趟,若还说找工作被语言歧视,或许因为说这种话的人实在太会享受生活了。国内好多媒体最近一直纠缠美国一两所名校招生中对亚裔生源的歧视,这跟普通中国留学生没有多大关系。留学生只有一个标签就是“国际学生”,申请学校、找工作到将来的升迁中遭遇所有歧视主要来自这个标签,而不是“中国人”或“亚裔”。

  对多数留美博士研究生来说,未来只有科研一条路,他们整体学术竞争力强,比五花八门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相对容易找到工作。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在美国寻求教职工作的规则“简单粗暴”:无论文科理科,发表的学术文章和学校专业排名是两个硬指标,其它关系不大。换句话说,对照这两个硬件,留学生的未来自己掰掰手指就能预测到。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大学的博士生学习时间长,不强迫要求在校期间发表学术文章的逻辑所在:在校时间长,发表论文机会多,不发论文就毕业即失业。“名校”排在发表论文和专业排名的后面,如果前两项不行,“名校”只能成为找工作中拖累的尾巴。

  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不是没有歧视,但主要是性别、种族等社会框架内的歧视。新媒体平台支持下的留学中介会不断灌输一些实用主义,我的经验是看看算了,别太当真,人家是在经营一门生意,不是设计你的留美未来。我对“留美党”的建议是:当浪漫主义和实用主义不能兼得的时候,可以考虑一下“革命的浪漫主义”,想好就去做。如果连想带做之后仍有闲暇,再来一杯情怀。(林春峰)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苗恒,来源:中国青年报,来源地址:)

分享到:





相关动态

第十届作家富豪榜首富江南专访:写东西不能急

第十届作家富豪榜首富江南专访:写东西不能急

2016-03-22 15:01

10560

继2013年问鼎第八届作家榜主榜榜首之后,内地幻想文学代表人物江南,再次以320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荣登第十届作家榜榜首。 尽管此前并不知情自己再次问鼎作家榜主榜,但21日下午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时,江南淡定表示,自己大致能够猜到排名不会差。 谈成功 : 眼界加勤奋 江南早期凭借回忆北大生活的小说《此间的少年》踏入文坛,用武侠人物的视角记录着自己的青春;以中国历史和神话为原型的架空小说《九州缥缈录》,再版两次,单行本销量超过200万册。此后,江南创作的《龙族》系列作品,在中国创下了单本销售240万册的纪录。 凭借《龙族》系列,江南多次荣登作家榜,两次登顶作家榜榜首。江南坦言:我们做纸媒挺不容易的,读者读你一本书,需要知道你这是什么书,什么时候出版,还得花钱去买,与互联网相比,这就需要阅读者的专注力更高。《龙族》是我很自豪的一本书,从第一本开始创作到现在已经是第七年了,但它的销量每年都在增长。 《龙族》是江南...

2016年第十届明星作家富豪榜榜单出炉:小鲜肉上榜

2016年第十届明星作家富豪榜榜单出炉:小鲜肉上榜

2016-03-23 09:27

10868

位列榜首的白岩松全年版税收入320万元,位列第二位的乐嘉,版税收入230万元,第三名的高晓松,版税收入180万元。但比起主榜单的版税收入数字,显然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针对此现象,作家榜创始人吴怀尧分析认为,当下,图书市场上,明星书的种类很多,但真正得到读者认可,让读者甘心买账,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2016年首届企业作家富豪榜名单出炉:创业史受欢迎

2016年首届企业作家富豪榜名单出炉:创业史受欢迎

2016-03-23 09:40

10140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大星文化全国独家发布的第十届作家榜,作家榜主榜、编剧作家榜、明星作家榜、网络作家榜、外国作家榜、漫画作家榜之外,新增全新榜单:企业家作家榜,首次聚焦企业家写作现象与现状。 创作方向大不同:讲创业史、谈文化情怀、解孙子兵法 在第十届作家榜全新子榜单企业家作家榜上,除了资深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互联网上风头很旺的网红罗振宇、罗永浩等上榜之外,王健林、马化腾、周鸿祎、王石等国内商界名流,纷纷上榜。吴晓波、罗振宇、王健林分别以750万元、600万元、415万元的版税收入占据榜单前三甲。 企业家出书并非为赚钱,或为寻找价值感 企业家作家榜状元吴晓波,其作品《激荡三十年》三年版税收入750万元;42岁的罗振宇,以《罗辑思维》600万元版税位列第二;61岁的王健林以《万达哲学》版税415万元,位列第三。马化腾以《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版税收入400万元,位列第四。 作家榜创始人吴怀尧分析说:比起他们在商业领...

    本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