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硕士当技校焊工老师,计划出本专业书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苗恒

发表于: 2016-04-22 10:53

     一边是文学硕士的文凭,一边是技师学校的电焊专业,2013年的一个决定,让这两条看似平行的“学业线”相交了。“就业就好像面子与里子,当里子战胜了面子,就业前景就豁然开朗。放下包袱学技术,回头看,我不后悔。”如今,拿起焊枪的文学硕士李强成了山东技师学院电气工程系的一名专职教师。

    
毕业折腾13年 里子战胜了面子
  干过记者、当过秘书、做过装修,用李强自己的话说,他骨子里就是一个“不安分”的人。28日,瘦瘦高高的李强骑着摩托车从课堂匆匆赶来。初次见面,已经接受过上百家媒体采访的他笑着说,自己只不过是学了个手艺,没啥。 
  不过,拿着文学硕士文凭到技校回炉的决定还是让李强的履历显得与众不同。20年前,与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高考生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希望家中独子李强能通过高等教育出人头地。
  2000年,从滨州学院中文系毕业的李强顺利进入一家中学教学。“当时没有编制,只是代课老师,一个月工资也就五六百元。”这份工作,李强干了两年。不甘寂寞的他选择考研,于是,青岛大学文学院成了李强的第二段大学校园经历。在这里,李强结识了人生路上的导师徐鹏绪教授,也正是有了徐教授的牵线搭桥,李强才选择学习电焊专业。
  从专科生直接阔步成为研究生,镀金成功的李强却没能享受到硕士学位带来的魔力。“2008年,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学历没有让我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找工作仍然很难,甚至有些同学根本找不到工作。”无奈之下,李强在青岛一家私企做起了文秘的工作。
  读研三年、工作十年,大学毕业后,李强折腾了整整13个年头。“2013年做私企行政的时候,工资收入能领到4000元左右,但我还想再好一点。”事实上,在从事办公室工作之余,喜欢动手的李强学会了房屋装修,甚至连办公设备的维修也是信手拈来。
  2013年7月30日,这个日期深深地印在李强的脑海里。在徐鹏绪的推荐下,李强做了一个在外人和家人看来都难以接受的决定:去莱芜技师学院学电焊,一切从零开始。“过了自己这一关,剩下就没什么了。”李强说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在技校学的都是很实用的知识,学了就能用。当时,本报曾给予报道,而李强也成了全国舆论的焦点。

承受压力大,泡在车间拼命练
  骨子里的不安分或许从小就在李强心里悸动着。
  喜欢拆拆解解的李强小时候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破坏王”。“小到手表、电视机、收音机,大到浇地的柴油机,都没能逃过我的手。当然,很多东西拆开之后再也没装回去,为此也没少挨打。”但是,偶尔组装成功让李强尝到了动手的甜头,拆解之后的“零件世界”也让他叹为观止。
  “我不想在某个岗位上默默无闻,想有更好的发展,发展的支撑无疑是技术,是一门能让自己立足的手艺。”在李强看来,文学硕士去当技工,最大的问题就是放不下研究生的包袱。
  一时间,“文学硕士回炉学电焊”的消息把李强推上了风口浪尖。“说实话,当时身上的压力很大。面对社会的关注和学校的期待,我很怕失败。”李强从不避讳他心里的坎儿,“我的经历真的没什么可借鉴的,可之后很多本科生因为看了报道,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和我成了同学。”
  这几天,李强正忙活着带学生准备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实际上,在莱芜技师学院学习期间,李强曾拿过选拔赛焊接组的一等奖。回忆起备赛的那一个月,李强记忆犹新,“太不容易了,真是没命地练”。
  “当时,我拿着学校焊接车间的钥匙,从早晨6点练到次日凌晨3点,一蹲就是一天。两个教练陪着我练习,训练时用的焊条也数不清了。晚上睡觉的时候,膝盖和小腿甚至都没有知觉了。”凭着“千万别拿自己当人”的信念,仅学习一年,李强就夺得了一等奖。拿到奖杯的那一刻,李强没忍住泪水,哭了起来。
  从参赛选手到指导老师,李强的身份实现华丽转变。他说,当初自己没有退路,如今也是,我将倾尽自己的所学,带好所有学生。

焊接课堂上讲卖油翁的故事,有“文学味儿”
  去年,李强考入山东技师学院电气工程系,成了一名教焊接理论和实操的专职教师。
  学了两年电焊,为何没去工厂找份焊工的活计?“上学时,在大连造船厂和一家汽车厂实习,太辛苦了。一条20米的焊缝,拖着焊枪一蹲就是一天,中间不能停,一旦出现接头就会不牢固。”虽然从事电焊月收入能近万,但在李强看来,身体有点吃不消。
  除了高强度的工作,李强选择从教也有自己的想法。“即便你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能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教给学生,一代一代传下去,很有成就感。”现在李强每个月拿着几千块钱的收入,不及焊工挣得多,却收获着成就感。
  与李强的交流中,仍然能感受到他身上文学浸润的影子。与其他老师不同,李强的课堂多了些许的“文学味儿”。
  “我经常在课堂上引经据典,焊接的理论知识也可以有文艺气息。比如,我常给学生讲欧阳修《归田路·卖油翁》的故事,熟能生巧。学习焊接也是一样,只要坚持长期摸索,不断完善,就能练出过硬的本领。”
  在“95后”学生眼里,“强哥”是享受课堂的老师,也是一起学习的哥们儿。
  一周20节课,带150名学生,李强的工作安排得很充实。时间就像海绵,挤挤总会有的,更何况是李强这样的工作狂。这不,一个出书的计划正在李强的心中萌芽。如今,这萌芽的梦想已经快开花了。
  “今年,我计划出版一本焊接文献学书籍,现在已经写了35万字了。上大学时,就对古籍整理和古典文献感兴趣。实际上,焊接这门学问越学越多,根本学不完。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无论是技工院校的学生,还是材料学方面的研究人员,都能找到一本实用的集大成书籍。”把文献学和焊接结合起来,李强努力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
  说起自己的这本书,李强打开了话匣子。“这本书不是简单地汇总目前关于焊接的文献,更多的是在整理的基础上进行评价,能站在制高点上与国际焊接技术接轨。”
  对于未来,李强没有奢望,他只是想在三尺讲台上把焊接的知识播撒给一茬又一茬的学生。( 周国芳 张晓菊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苗恒,来源:齐鲁晚报,来源地址:)

分享到:





相关动态

专访仙侠网络小说作家耳根:网文又臭又长,读者喜欢

专访仙侠网络小说作家耳根:网文又臭又长,读者喜欢

2016-04-22 11:43

10921

仙侠第一IP作家耳根:我不会在创作时老想着IP 熟悉仙侠文学的人对白金作家耳根不会陌生。在网络文学界,大家会叫他一声耳大。 耳根原名刘勇,是黑龙江人。2009年前,他是牡丹江市的一名英语老师。2009年后,他凭借一部650多万字的《仙逆》成为千万网友口中的大神。今天《仙逆》的正版点击总数已过8亿。 而在去年,耳根凭借另一部仙侠作品《我欲封天》,以月票、点击、收藏榜三榜第一摘得2015福布斯中国原创文学风云榜年度桂冠。就是这一部作品,出现了粉丝单人对其打赏超过100万人民币。 4月19日,这位80后网络作家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我希望大家了解,我们网络作家并不是每天宅在家里写个两三万字,然后电脑旁放一桶泡面,完了面黄肌瘦,不是的。 一天码两三万字太可怕了 不少人以为网络作家多是一群很宅的人,成天窝在电脑前,甚至不分昼夜噼里啪啦地码字。不不,起码我不是这样。 耳根笑言,自己定居黑龙江,就像一个上班族过的是朝九晚五的生活:早上九十点...

只要爱读书,每天都是世界读书日

只要爱读书,每天都是世界读书日

2016-04-22 14:15

12745

时光倒流到一年前的今天,明天是 世界读书日 ,大家都知道吧?李克强总理2015年4月22日考察厦门大学期间,专程到访群贤楼一层的厦大时光书店,与在此购书的同学们互动交流。总理说, 世界读书日 虽然只有一天,但我们应该天天读书,这种好习惯会让我们终身受益。 读书日里话读书,在这个电子信息科技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个细节的当下,李克强总理的一句 世界读书日 虽然只有一天,但我们应该天天读书,这种好习惯会让我们终身受益。,让我们更多了一些关于读书的深层次思考。 关于读书的意义,其实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互联网信息科技还没有兴起之前,人们对于读书的意义认知是既传统而又现代的书籍是人类社会前进的阶梯,而读书能让人更智慧,更能接近每个人心中所追求的价值的中心。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用读书的方式实现求知、娱乐,甚至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都是那么自然而然。 但是随着互联网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碎片化的电子阅读逐渐取代...

外公和外甥都要人照顾,为什么态度天上地下?

外公和外甥都要人照顾,为什么态度天上地下?

2016-04-23 10:15

11377

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取材日常、表达朴实,却让人为之深思日前,我市稼祥中学八年级张宇轩同学凭借这篇《我努力读懂生命的两端》,成功获得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复赛全国一等奖。 作文主题,来自日常生活细节 学生装、马尾辫,一副黑框眼镜更显学生气,当张宇轩坐在面前时,记者很难将她与那篇厚重感十足的文章联系到一起。看出了记者的疑惑,张宇轩随后向记者讲述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 去年年底,张宇轩得到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参赛通知,想了一圈,张宇轩也没有想到一个合适的作文主题。而这时,她想到了一个思考很久的日常生活细节。原来,张宇轩的外祖父年事已高,一直需要专人照顾。家人工作繁忙,日常照顾中,难免有所情绪;与之相对的是,对于刚出生的外甥,全家人却投入所有耐心,照顾得无微不至。外祖父年纪大了,思维和生活能力就和小孩一样,我不理解为什么家人在照顾他们时会呈现出不同的态度。面对这样的疑惑,张宇轩和父母...

    本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