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蔡骏:怎么写好类型小说?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苗恒
发表于: 2016-05-04 16:52
“悬疑不一定是灵异事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在不经意间改变了别人的命运,或者被别人改变命运,这就是所谓的悬疑。”4月28日晚,蔡骏来到思想湃舞台,带来了一场名为《刺向绝望的希望之刃》的演讲。而他在微博微信上连载一年多的短篇小说集《最漫长的那一夜·第2季》也即将上市。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是蔡骏的悬疑之核,故事里固然会有困境、死亡、悲剧,但每一个悬疑中人都会继续走下去,一如生活本身需要不断推进,因为还有希望。
写悬疑的窍门:保持敏感
38岁的蔡骏已经写了16年悬疑小说,这样一个“老作家”站在台上温文谦和,宽松的黑色休闲西装略显散漫,淡漠的表情与多言的手势才是悬疑作家的诉说:克制与好奇心。
活动后,早报记者问蔡骏写悬疑的窍门是什么?
他说:“保持敏感。”
梦想是无声的,幼时的蔡骏非常沉默,心里的原野却在疯长,国家地图绘图员、画家……很多小孩做过的梦,蔡骏一个没落地收藏过,只是更多人长大后就把陈年旧梦给丢了,蔡骏也不足够幸运,没当成画家,只做了几年邮政工作。
这些年来蔡骏像悬疑小说主角一样发现了自己的使命,“我要解开的谜团就是人的命运、人的过去,这是我的任务,因为人常常因为自己个人,或者社会、他人的原因制造‘秘密’掩饰自己,而我想揭开这些秘密。”
“2000年,我跟一个榕树下的女网友打赌自己能写一部《午夜凶铃》这样的长篇小说,赌约忘了,但我赌赢了。”这就是蔡骏的、也是国内互联网上第一个长篇惊悚小说《病毒》。小说主要有两个灵感来源,一个是当时网上流行一种恐怖病毒,让人上网到一半突然屏幕黑掉,然后突然弹出一个女鬼。还有一个灵感是一套有关于盗墓和考古历史的书,其中有一本叫《日暮东陵》。在1946年,应该是抗战胜利不久后的一次盗墓中,挖开了同治皇帝的墓,发现皇帝已经完全烂掉了,但是发现皇后栩栩如生,像刚刚睡着一样。隔了几个月又有一批盗墓贼进去,发现皇后的地宫里面躺着一个赤身裸体的美少女,肚子上被剖开一道,为什么呢?因为先前那些盗墓贼听说皇后是吞金自杀的,就想找到这些黄金。
“这样的记载,我也不知道真假,但因此有了灵感:假如当时皇后真的没有腐烂,后来尸体被人运走了,运走以后又身首异处……我把电脑病毒和皇后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病毒》。作品在第二年春天写完了,就发表在网上,很多人喜欢,第二年就出版了。出版以后,当时跟我打赌的网友就消失了,我就用各种方法找,一直到2012年的秋天在微博找到她,那会儿她已经去美国很久了,所以那么多年没有音讯。我们经常在不经意间改变别人的命运,或者被别人改变命运,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悬疑’。”
致力推广“泛悬疑”的概念
“悬疑这个命题是多元化的。比如说《肖申克的救赎》是属于什么?它的故事里既有悬疑性,又有对人性的关怀,很难给它一个准确的定性。”
在悬疑小说创作过程中,既要有理性的逻辑思维做通道,还要有感性、敏锐的人性升华,不同的思想方式融合在一起,又要打开脑洞还得自圆其说,蔡骏说自己作品中即使是魔幻的,但其实所有的幻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均产自日常生活。
人性、人的生活、人的梦想,蔡骏的书写焦点是人本身,总是用一些“没发生”却又“可能发生的”的事情,将故事对照现实。他认为悬疑小说的魅力恰恰在于其对人类归属感的满足,发现谜团犹如发现真理、真相的存在痕迹,循着痕迹一步步解开悬疑,最终得其所属。
短篇小说集《最漫长的那一夜》里有许多故事与其说是悬疑不如说讲人的孤独感,在充满悬念的故事气氛中,探讨人们的归属感,能让人们看到自己与他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蔡骏自己生在上海、长在上海,一直身处自己的家乡,却眼睁睁地目睹它进化成面目全非的样子。“不管是在都市里出生长大还是从乡村迁徙到都市,故乡在不断地变化,可能没有故乡了,到底我们的乡愁在哪里?我们的乡愁就是在这个地方,就是在这片都市当中,我们无处可逃。”
蔡骏近几年致力推广“泛悬疑”的概念,意将尽可能多的含有悬疑元素的优秀文艺作品揽入麾下。近期他掌舵的公司也已上了新三板,在公司团队帮助下扯旗放炮招徕国内悬疑创作者。据公开资料显示,公司主要从事泛悬疑题材IP研发、作家经纪及著作权代理、影视及舞台剧本创作、影视剧策划开发、新媒体平台等文化创意业务,公司自己运营的“悬疑人”微信公号也有了相当的粉丝量。
近几年,蔡骏等人甚至一直在力推中元节成为中国悬疑节,他认为人们对悬疑文化的聚集是有诉求的,希望未来能打造一个类似二次元漫展那样的悬疑家年会,让悬疑爱好者有机缘相聚。“悬疑产业在国外是非常巨大的,斯蒂芬·金、丹·布朗、东野圭吾这些我们中国读者都很熟悉的就更不用说了。什么是泛悬疑作品?电影《暮光之城》、《饥饿游戏》、《肖申克的救赎》这些都也可算泛悬疑,套了一件悬疑外衣的讲女性言情、生存竞技、人性的故事,但这件衣服非常重要,这是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否则这几部的电影效果不会那么好。”
网文小种类正在“异军突起”
说到IP的打造就不得不提当下的网文IP热,蔡骏作为上海网络作家协会的副会长也参与了上海第一部网文批评刊物《网文新观察》的制作。蔡骏的创作之路始于2000年的榕树下网站,与他同期的绝大多数作家若还在创作基本都已滑入传统作家的轨道,这批作家与当下职业化的网络作家不同,他们的身份转型之快几乎越过了“网络作家”的定型期。让如今出了将近20本书的蔡骏来谈网络作家的身份,他是有些陌生的,创作时期的不同决定了他与当下网络作家的写作状态、平台截然不同。
蔡骏曾经对网文产业做过一个调查,数据显示小种类(玄幻、历史、军事等)的数据正在异军突起,虽然当下还未成气候,但势态良好,“网文作品中悬疑算比较小的一个品种,现在可能关注度不够,但这种环境反而养成了作者自由的写作态度,他们更深地扎入创作本身,而不是想着怎么把自己的版权卖掉换钱这样的利益问题,我觉得未来提升网络文学质量的希望可能就在悬疑上。”
“你说悬疑的写作窍门是敏感,你写了十多年悬疑,都是老司机了还怎么保持自己的敏感?”
蔡骏琢磨了良久说:“人太忙于生活时的确会疲惫、麻木,所以我们需要保持空间,比方说我去别的城市时经常在夜间行走,在非正常的时间看司空见惯的东西,你就会发现生活中被忽略的东西。”
分享到:
相关动态
第15届雨花奖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颁奖典礼举行
2016-05-11 15:43
12788
好消息,第十五届雨花奖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颁奖典礼在南大科技馆报告厅举行。294位来自全国的参赛学生获得了大赛一、二、三等奖。颁奖典礼上,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南大教授毕飞宇,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鲁敏,《全国优秀作文...
古稀老人养蚕四年,免费送给学生写作文
2016-05-11 15:58
11716
郑州古稀老太肖淑萍辛苦种桑树养蚕4年,陆陆续续将万余只蚕无偿送给小学生,近日其善举经当地媒体报道后,引发社会关注。对此,这位老人称,养蚕图个乐,只要有孩子要,就免费送,不仅送蚕,还送桑叶,为的啥?为的是不让孩子们花冤枉钱去买,为的是让孩子们带回家好好观察,好好写文章。 5月10日,在郑州市建设西路附近一小区,记者见到老太肖淑萍时,她正蹲在小院里喂食盒子里的蚕。无数白色的蚕宝宝边蠕动边啃噬着绿色的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吸引一些放学归来的小学生好奇围观并问长问短。老太太一边耐心解答,一边给孩子们讲解养蚕的要领,脸上挂着慈祥的笑容。 我是第一次见到蚕,非常开心,想观察观察它怎么吃桑叶,怎么吐丝。三年级学生孟昊天说话间,两眼一直盯着正在吐丝的蚕宝宝,兴趣盎然。 我不在这个小区住,听同学说老奶奶这里有蚕,就想来要几只,带回家养。四年级学生唐一诺说,老奶奶很大方,一下给了十几只蚕,自己得好好学学喂养,回家照...
红领巾阅读进校园,女作家亲自来讲课
2016-05-12 17:46
11857
前不久,三晋都市报红领巾之低年级红领巾之高年级微信公众号举办的三晋都市报红领巾希望阅读季携手山西省女作家协会走进校园活动来到太原市杏花岭实验小学,本次活动主题是:亲近书本,爱上阅读,讲述读书方法,收获写作技巧,让孩子们爱上阅读,提升写作能力。此次活动,嘉宾们与600多名师生一同分享阅读与写作体会,这也是本报红领巾进校园第二站。 阳光明媚,草木葳蕤。5月10日上午,由本报红领巾之低年级红领巾之高年级微信公众号举办的三晋都市报红领巾希望阅读季携手山西省女作家协会走进校园活动来到太原市杏花岭实验小学。山西女作家历来是文坛上的一支生力军,尤其近年来随着女作家群体快速发展,成为文艺创作的潜力,也被视为山西文坛的希望。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亲近书本,爱上阅读,讲述读书方法,收获写作技巧,让孩子们爱上阅读,提升写作能力。此次活动,嘉宾们与600多名师生一同分享阅读与写作体会,这也是本报红领巾进校园第二站。 活动上午10时...
推荐文章
架起文学与影视沟通的桥梁(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2023-11-24
聚焦互联网时代书店转型
2023-06-21
如何玩转北京国际图书节
2023-06-16
240万字《广东文学通史》问世!广东省作协七十芳华正青春
2023-05-25
纪念林斤澜百年诞辰暨温州文学高质量发展恳谈会在温州举行
202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