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把高考作文题搬上大银幕【17年后深度解析】

来源:长春晚报

作者:苗恒

发表于: 2016-05-18 14:09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句话是不是听着有点儿耳熟?这是1999年中国高考一道很著名的作文题,绝大多数考生面对“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时,用句时髦话来说叫做“我好方”。

说到移植,不得不提前几日的新闻,意大利神经外科医生卡纳韦罗高调宣布,已准备好在2017年底为一名患者进行“换头术”。一时间各方声音甚嚣尘上,反对声浪亦如排山倒海,不少专家认为人类距离这项“科幻技术”的实现还有几个世纪之久,而非几年。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电影里则要容易得多,例如近日影片《幻体》的全国公映,就实现了一个人的意识向另一个人的躯体的转移,这与卡纳韦罗的“换头术”有颇多吻合之处。

《幻体》讲述了未来社会,一个身患癌症将要死去的老富翁(本·金斯利饰),通过高科技程序将自己的意识转换到一个健康而年轻的男子(瑞安·雷诺兹饰)身体里。然而,就在他享受返老还帅、开启不死模式的喜悦快感之际,这种“逆天”的永葆青春之术的副作用也将其卷入一系列的挣扎与斗争。

从换头到记忆移植,人类快要永生了吗?“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那么,记忆到底可不可以移植呢?究竟移植记忆有哪些现实意义呢?

科普一下

什么是记忆

传统心理学将人们在过去生活中不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在大脑中的反映称为记忆。另一种关于记忆的说法是来自认识心理学,其观点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就是记忆。记忆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累积,有多种分类,主要从环境、时间和知觉来分。在记忆形成的步骤中,可分为下列3种信息处理方式:

1.译码:获得信息并加以处理和组合。

2.储存:将组合整理过的信息做永久纪录。

3.检索:将被储存的信息取出,回应一些暗示和事件。

回顾一下

动物脑移植试验记忆可以在不同大脑之间相互交换

假如可以移植记忆,也许你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一定会成为第一批试验者之一;假如可以移植记忆,我希望烦恼永远离我而去,让快乐始终充满我的脑海。如果记忆真的可以成功移植,这项技术将对人类生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的生活也将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荷兰化学家戴维德曾尝试在老鼠身上进行移植记忆的实验。他将从某只老鼠的大脑中分离出一些记忆物质,移入另外一只老鼠的大脑中,实验结果表明,接受移植的老鼠的记忆状况和感受能力都有了改变。整个欧洲因为此项实验的成功而轰动,实验得出的结果也令科学家们激动万分。

早在1978年,原联邦德国生物学家马田就开始尝试给蜜蜂进行换脑实验。他首先选择培训对象,让两只健康的蜜蜂每天都在固定的时间从蜂房飞出,然后让它们飞到另一个蜂房,在那儿放置了一碗蜜糖让其寻找。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这两只蜜蜂便形成了每天在固定的时间都要飞出去一次的习惯。

这之后,马田将它们脑神经中的一点物质取出,并将这些物质分别注入两只未经过任何训练的蜜蜂的神经组织中,结果奇迹出现了:这两只小家伙每天也在相同的时间飞到另一个蜂房中寻找蜜糖,如同前两只经过培训的蜜蜂一样。由此可以证明,前两只蜜蜂的记忆被移植到了后者的脑中,移植记忆的实验成功了。

在对动物进行的脑移植试验过程中,科学家们受到启发:记忆的传递完全可以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并能够实现在不同大脑之间的相互交换。

设想一下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妈妈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

记忆移植,特别是人类记忆移植是一个迷人的大课题。一旦研究成功,只要一拷贝,人脑就可以像电脑硬盘一般存储大量的知识。

一个正常的成年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部分,重约1400克。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大脑皮层,它厚约1.3毫米~4.5毫米,若是将大脑皮层全部展开,面积可达7200平方厘米,据研究,人脑每天会有超过10万个脑细胞死亡,而且是越用越不容易死,越不用死得越快(提醒大家多用脑哦),其结构和功能相当复杂,一个人的大脑储存信息的容量相当于1万个藏书为1000万册的图书馆。而人类目前能使用的大脑容量最多只有百分之几,可见大脑的开发是多么有潜力了。如果记忆可以移植,那这项技术将给人类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将记忆存储到某种芯片中,再将芯片植入任何人或动物的大脑,人类瞬间化为万物。

那么,怎样才能将一个人大脑中存储的知识不通过芯片完全复制到另一人的大脑中呢?如果能找到方法,那么人类将从目前的落后状态直接升级到“超人”模式。届时,人类将键入全球共享脑资源时代,也许,就用不着教育了,直接“复制”和“粘贴”即可完事。

科学家的目的不过是希望找出一种获取知识的突破式新方法,让我们从书本知识共享的时代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脑资源共享的时代。其实,移植记忆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我们会加深对大脑这一神秘的意识载体的了解,使人类向着生命科学研究的更深层次迈进。

这一天,或许在未来的几十年即可到来,人类将实现另一种意义上的永生!

 

从以上两例实验的成功中能够推断,人的记忆从理论上也可同动物的记忆一样进行移植。当然,科学家们若想从一个人的脑中取出一些记忆物质植入到另一个人的脑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采取其他的一些模式,如把一个人大脑中储存的知识完全复制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中。科学家能够把一个人的大脑活动情况通过某种仪器记录下来,然后如同给电池充电一般,再通过另一种仪器将这些信息输入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中去,使此人也获得该信息。这种模式被科学家们称为“充电”模式。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模式也被科学家所采用。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苗恒,来源:长春晚报,来源地址:)

分享到:





相关动态

身患残疾十余年,写出文章近千篇

身患残疾十余年,写出文章近千篇

2016-08-26 11:39

14371

生于1973年的郑苏洲,从小患有大脑运动神经系统障碍,全身关节僵硬的他,直到12岁才开始学习写字。从阿拉伯数字到汉字,简单的笔画在郑苏洲的笔下却是蚯蚓似的线条。每当他气馁的时候……...

创新作文大赛河南赛区特等奖得主为啥都是女生

创新作文大赛河南赛区特等奖得主为啥都是女生

2016-05-18 14:40

12244

由北京大学中文系、重庆课堂内外杂志联合主办,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郑州大学协办的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暨首届全国中小学生阅读能力大赛河南赛区决赛在郑州大学举行。 在最受关注的高中组决赛中,5位选手斩获特等奖。他们是谁?来自哪些学校?5月16日,大河网记者从大赛组委会获得名单,河南省实验中学王一帆、杜文露,郑州一中王思雨,郑州外国语学校王宇辰,林州市第一中学郝元丽获得了特等奖。8月份,他们将和一等奖、二等奖的获奖选手一起,代表河南在北京大学参加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 【竞争】 特等奖竞争激烈远超万里挑一 特等奖是此次大赛的最高奖,也是最受关注的奖项。5月16日,大河网(www.dahe.cn)记者从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暨首届全国中小学生阅读能力大赛组委会获悉,河南省实验中学的王一帆、杜文露,郑州一中的王思雨,郑州外国语学校的王宇辰,林州市第一中学的郝元丽获得了特等奖(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2016山东春季高考作文题考张洁名言

2016山东春季高考作文题考张洁名言

2016-05-18 14:51

12901

2016年山东省春季高考结束,今年的语文科目考生们普遍反映题目不难。与去年的作文考察形式一样。今年的作文命题方式采取的仍是材料作文,考察了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14日中午11点刚过,泰山学院附属中学考点有考生陆续走出考场,泰安一中考生告诉记者,考题不难,作文给的材料也好理解,写的是议论文,用了屈原和马云的事例。 这次作文题目是材料作文,给了一段话:张洁在《我的四季》中说:我决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要求考生自定主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 这对很多考生来说并不是难事,考生普遍觉得不难写,作文主题比较明确,解题方向是议论文,不容易偏题。来自某中学的一位老师表示,给学生做过不少类似于这样的材料作文的训练,此次作文,耕种自己的土地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意在引导考生思考负责任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写议论文,应针对耕种的必要性、如何耕种、耕种的意义...

    本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