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邦谈写作:我喜欢契诃夫的短篇小说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苗恒
发表于: 2016-05-18 16:53
我从事文学创作四十多年,仅短篇小说就写了三百多篇。可我不愿意听别人说我高产,一听有人说我是高产作家,我就有些不自在,甚至心生抵触。这是因为,不知从何时起,高产不再是对一个作家的夸奖,而是多多少少含有一些贬义。我不知道别人反应如何,至少我自己的感觉是这样。好像一说谁高产,就是写得快,写得粗,近乎萝卜快了不洗泥。如果深究起来,其实作品的产量和质量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更不是反比关系,高产不一定质量就低,低产不见得质量就高。无数作家的创作实践一再表明,有人写得少,作品质量老也提不上去,有人写得多,作品的品质却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准。
闻名于世的俄罗斯短篇小说大师安东·契诃夫,就是一位既写得多又写得好的典型性代表。契诃夫十九岁开始写作,到四十四岁生命终止,在二十五年的创作生涯里,仅短篇小说就发表了一千多篇。平均算下来,契诃夫每年都要写四十多篇短篇小说。据史料记载,在1883年,他一年就发表了一百二十篇短篇小说。到1885年,他的创作产量再创新高,一年发表了一百二十九篇小说。在我们看来,这是何等惊人的数字。
契诃夫的写作条件并不好。他的家族处于社会底层,到他祖父那一辈,才通过自赎,摆脱了农奴身份。契诃夫之所以一上来就写那么多小说,除了他有着极高的文学天赋,异乎寻常的勤奋,很大程度上也是为生计所迫。有一段时间,契诃夫一家几口人的生活全靠他的稿费维持。如果挣不到稿费,家里就交不起房租,甚至没有饭吃。为了取回拖欠许久的三卢布稿费,他曾到杂志社向主编央求,遭到杂志主编的嘲弄。到西伯利亚深入生活没有路费,他只能跟一家报社签约,采取预支稿费的办法向报社借钱。契诃夫所学的专业是医学,他的主要职业是行医,写作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他首先是一个好医生,在乡间常常踏着泥泞或冒着大雪出诊,为不少乡民治好了病。他以高尚的医德,高明的医术,赢得了方圆百里乡民的高度尊敬,以致他离开乡间去莫斯科时,为他送行的乡民们眼含热泪,对他依依不舍,好像他一离开,人们就会重新陷入病痛之中。其次他才是一位好作家。由于他在行医期间与底层民众广泛接触,才深切了解到民众的疾苦,得到了创作素材,写出了一篇又一篇切近现实的小说。契诃夫热心于慈善和公益事业。在他以写作成名,家庭经济状况好转之后,他又回到家乡,参与人口普查和扑灭霍乱的工作,并用发动募捐、组织义演等办法筹集资金,先后创办了三所学校和一座图书馆。契诃夫的好名声也给他带来了一些麻烦,一拨儿又一拨儿客人慕名而往,把契诃夫的家当成了客栈。契诃夫不但要管他们吃住,在他们的要求下,还要陪他们聊天。这样一来,契诃夫用于写作的时间就更少。正跟客人聊天时,他会突然走神,突然离开,到一旁在笔记本上记下一个闪念,或一个细节,再回头和客人接着聊。在写作的紧要关头,契诃夫有时为避免无端打扰,只好躲到澡堂里去写。更让人们为契诃夫感到痛心的是,他二十多岁就患上了肺病,一直在带病写作,一直在和可恶的病魔进行顽强的抗争。他有时因劳累过度、病情加重而咯血。经过治疗,病情稍有好转,他又继续投入写作。契诃夫自我评价说,他就是这样不断地榨取自己,他的写作成果是用艰巨的、苦役般的劳动所换取的。
托尔斯泰和高尔基都对契诃夫的文学创作成就给予高度赞赏。托尔斯泰称契诃夫是一位思想深沉的作家。高尔基在信里对契诃夫说:“在俄国还没有一个可以比得上您的短篇小说家,今天您在俄国是一位最有价值的巨人。”托尔斯泰不但喜欢契诃夫的小说,还喜爱契诃夫的人品,他称赞契诃夫:“多么可爱的人,多么完美的人!”
出于对契诃夫的景仰,2015年9月5日下午,在阵阵秋雨中,我曾到位于莫斯科郊区的梅里霍沃契诃夫故居参观访问。我在契诃夫戴着夹鼻眼镜的塑像前久久伫立,向这位伟大的作家行注目礼。
与契诃夫艰苦卓绝的一生相比,我们各方面的写作条件好得太多太多,说优越一点儿都不为过。我们衣食无忧,出行无忧,医疗有保障。我们的写作几乎是专业化的,有安静的环境,完全可以不受干扰,一心一意投入写作。既然赶上了好时候,既然有这么好的写作条件,我们为什么要偷懒呢?为什么不能写得勤奋一些呢?作品为什么不能多一些呢?为什么不能像契诃夫那样,做一个高产作家呢?
契诃夫说得好:“太阳一日不能升起两次,生命也将一去不复返。”在契诃夫的精神感召下,我再次向自己的文学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发起挑战,从今年的大年初一开始,我马不停蹄,写了一篇又一篇,到正月三十,一个月内连续写了四篇短篇小说。
上一篇
一些外国著名作家的嗜好与习惯下一篇
当代城市文学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反思分享到:
相关动态
当代城市文学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反思
2016-06-28 10:09
48550
新世纪以来,关于城市经验及城市书写的话题越来越丰富而又高频率地进入我们的视野,这应该与新时期以来中国进行的城市化进程有关,也与新一代拥有强烈的城市生存体验的作家正渐趋成为文坛创作的主力有关。换言之,如果说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以乡土叙事为中心的话,二十一世纪的文学史则将越来越突出城市文学的显要地位。这一方面,来自于城市以不可阻挡的趋势作为场景或背景在作品中大量存在,另一方面,来自于越来越多的人对自身成长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城市生存体验的自然而然地关注。即在一个城市已经不是一道背景,而是一种生活的时代,城市文学必将越来越成为阅读者关注的话题。那么,文学作品如何建构和书写城市,城市生活(或生活经验)如何在文学作品中被展示、被虚构?这些都是当下作家所面对的一个看似自然而然却十分严肃的问题。 在笔者对小说作品的阅读经验中,如果从作品所书写的城市的审美品格来看,新世纪以来,有两类城市叙事令人印象深刻,一类是...
作文和艺术评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016-07-02 10:23
45541
当年被老先生们称为“新八股文”的写法。这种文字必须依赖大词,依赖哲学——言必谈后现代,文必批现代性;这种文字必须把英语的复合句式原封不动的应用在中文里。当然这类文章也不只是汪晖等人这一个出口。它跟那些留学归国或者港台地区的学者有关。他们外文好而中文书写却有困难。洋和尚念经总是好听的,于是这种文体也就在大陆受到追捧。...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写作秘诀
2016-07-02 09:55
41575
①喜欢用铅笔,最多一天用掉7支; ②写作态度严肃,作品往往修改到出版前的最后一分钟,《永别了,武器》最后一页共改了39次; ③什么时候能写出最好的作品?他说:在你坠入情网时; ④什么是对作家最好的训练?答:不快乐的童年。...
推荐文章
架起文学与影视沟通的桥梁(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2023-11-24
聚焦互联网时代书店转型
2023-06-21
能不能用AI代写论文、代写作业?
2024-06-07
如何玩转北京国际图书节
2023-06-16
240万字《广东文学通史》问世!广东省作协七十芳华正青春
202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