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端木蕻良的写作秘诀

来源:天津日报

作者:苗恒

发表于: 2016-07-06 11:07

    去年,反映萧红人生命运的电影《黄金时代》热映,作为萧红生命中的最后伴侣,作家端木蕻良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动乱的年代,凄美的故事,加上鲁迅的关爱,影片让人们重温了现代文学史上女作家萧红坎坷际遇的同时,也记住了端木这个刚毅多情的文学青年。然而,这并不是端木蕻良首次引起国人关注,他上一次的“出名”,应该是在三十多年前。那时,萧索的文坛春光乍现,劫后余生的老作家便以一部长篇人物传记小说《曹雪芹》轰动读书界。记得就在这个时候,我们《天津书讯》报的三名记者,去北京采访过他,时间是在1982年的年底。

  偌大的京城,著名老作家甚多,即使是在文坛化冰时节,我们拿到已复出的在京著名老作家地址也在30家以上,当时采访为何选了端木这个在“十七年”甚至新时期前几年都不甚“著名”的作家,如今想来,应该和《曹雪芹》在当时的轰动有关。或许老作家在沉寂了近二十年后渴望和外界交流,或许《曹雪芹》引发反响后我们是最先到来的采访者之一,也或许是天津这个地缘背景拉近了彼此的关系;反正那天端木老非常高兴,话也特别多。他首先告诉我们,他对天津很有感情,1928年他16岁走出老家辽宁昌图,出关第一站便落脚天津。此后的三年,他在天津南开中学上学,创办新人社,发表《力的文学宣言》,直至组织抗日救国团被学校除名,方才离开天津入读北平清华大学历史系并加入北方“左联”,从而在鲁迅先生的影响下开始文学创作。他还说,他的夫人钟耀群当年也曾在天津上学并从事文艺活动。那天我们聊得很多,聊创作,聊鲁迅,聊戏曲,当然也聊《红楼梦》与《曹雪芹》,但他唯独没聊东北作家群和萧红,况且我们当时也不知道他和萧红的关系。

  就在这次拜访结束时,我们提出请端木老为即将到来的1983年写几句话,端木老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我们就接到了端木老寄来的“新春寄语”,现摘抄于下:“我国有一条格言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今天,恰好是一九八三年的第一个早晨,那么,在这个时候,写几句"新春致语",岂不是顶合适的吗?说是致语,其实,是对我自己说的,或者说是铭语,也许还更确切呢!恰巧,我案上有一本《歌德谈话录》,是歌德在1826年1月和人谈过的一段话,就让我把这段话,转录下来,奉献在读者之前吧!歌德说:"一个人如果想学唱歌,他的自然音域以内的一切对他是容易的,至于他的音域以外的那些音,起初对他却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既想成为一个歌手,他就必须克服那些困难的音,因为他必须能够驾驭它们。就诗人来说,也是如此。要是他只能表达他自己的那一点主观情绪,他还算不上什么;但是一旦能掌握住世界而且能把它表达出来,他就是一个诗人了。此后他就有写不尽的材料,而且能写出经常是新鲜的东西,至于主观诗人,却很快就把他的内心生活的那一点材料写完,而且,终于陷入习套作风了。"作为一个学习写作的人,歌德这些话,对我来说,应该是一付防止"陷入习套"的最好的告诫。是应该遵守和发扬的。”

  读着这些话,我感到,早年以长篇小说《科尔沁旗的草原》那东北作家群所特有的粗犷与豪放而成名的端木蕻良,在写过《大地的海》《大江》等强劲“东北风”的长篇后,如今能写出具有浓郁京华风貌和江南水色且哀婉细腻的《曹雪芹》,不正是他在创作上防止“陷入习套”的努力吗!同时,这也是一位70岁老人的一次成功尝试!端木老的这些话,刊发在《天津书讯》1983年2月15日头版“新春寄语”栏内。值得一记的是,当《天津书讯》创刊三周年时,端木老又在小报1985年11月15日的头版上,留下了“精神文明的信使”的墨宝。( 倪斯霆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苗恒,来源:天津日报,来源地址:)

分享到:





相关动态

老舍为专心写作,放弃高薪教师职位

老舍为专心写作,放弃高薪教师职位

2016-07-21 11:17

42180

老舍虽然一心想当专业作家,可是朋友们的话也有道理。于是他接了齐鲁大学的聘书,到济南去当教授。他平常把精力全部放在教书上,只是到了假期才从事写作。 但老舍的寒暑假只有寒和暑,却没有假,假期反倒成了他最忙的时候。从开始写小说起,老舍一连10年都没有休过假,每年一本10万字的小说,都是在假期里写的。 济南的夏天奇热,大人们吃不下饭,一个劲地猛喝水,小孩子拒绝吃奶,整天哭号。当时,老舍正在写《离婚》和《牛天赐传》,他左手挥扇打苍蝇,右手握笔疾书,汗顺着笔流到纸上。他想了个法子:把毛巾垫在肘下,当吸汗器。如此这般,每天也必须完成2000字。 写完《牛天赐传》,老舍又一次想放弃教书匠的生活。一是长此以往,身体实在顶不住;二是有教学任务在身,今天写十来个字,明天写十来个字,这根本不叫创作;三是专业作家...

唐代古诗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主要诗人代表作

唐代古诗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主要诗人代表作

2016-07-22 14:40

53856

唐朝诗歌空前绝后,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唐诗题材宽广、流派纷繁、风格多样、作者普及、流传广泛,前人不及、后人也只能望其项背。不论是政治生活、咏史抒怀、深宫闺怨、边塞烽火、田园山水、爱情恋曲、羁旅游子、琴棋书画等,都能被诗歌所描述和歌咏,都涌现了上乘佳作。边塞诗、田园诗、宫廷诗,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豪放派、婉约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举凡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黎民百姓、村叟樵夫,都能作诗写诗。唐诗群星璀璨、熠熠生辉,诞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世界级影响力的伟大诗人。唐诗思想和内容深刻,艺术水平高超绝伦,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和遗产。 唐朝诗歌的繁荣是在《诗经》、《楚辞》等文化脉络上一脉相承而来的,古典诗歌经过了汉乐府、民歌、建安七子、晋朝诗歌、南北朝乐府诗等传承和发扬,为古典诗歌的成熟创造了环境和养分。唐朝之前,五言诗和七言诗基本上成熟。南朝的声律说兴起,人们被四声的区分,平仄的运用、对仗...

在炊饼店举行的快速作文大赛

在炊饼店举行的快速作文大赛

2016-07-25 14:55

43164

科举这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曾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哪怕是在战乱频仍的晚唐、五代时期都没有中断过,例如三字经里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讲的就是后晋时期北方的窦燕山,教子有方,五个儿子都登科及第。到了时局安定的宋朝,当然更重视科举。关于宋朝的科举考试,我们就不做学术上的研究探讨,只捡最有趣味的讲。 宋朝时候的殿试内容,都是三道大题目,一赋一诗一论。既然大家都过关斩将到殿试这一关了,估计学习成绩和写作水平都差不多,很难找出大的差距来。这个确实让人为难,后来的明朝还一度以颜值来决定谁是状元,清朝乾隆有一次则看谁的字写得好,更何况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个粗人,要他从字里行间来寻出读书人的水平高低,也真是难为了,咋办? 那就看交试卷的速度,谁先交卷,谁就是佼佼者,每以先进卷子者赐第一人及第。这似乎也有些道理,交卷快至少说明此人才思敏捷,反应快,脑瓜子灵活,以后在朝廷和地方为官,办事能...

    本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