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写作46年,盼望出诗集了心愿
来源:未知
作者:苗恒
发表于: 2017-05-06 15:06
在妻子背上写出成名作
今年60岁的王永华,住在仙桃市建设东路银鑫小区。在他的书房,记者发现床单和被套上留有许多笔迹。
“灵感稍纵即逝,我在床上备有笔和纸,以便随时记录。”王永华说,有时他忘记合上笔,床单和被套就会染上墨水,洗都洗不掉。
王永华出生在仙桃市郑场镇一个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后,14岁的他在生产队放牛,开始在牛背上写诗。上世纪80年代初,他顶父亲的班,成为供销社营业员。但他满脑子都是诗,盘存时经常对不上账,为此没少挨批评。
1982年,19岁的曾德枝闯进王永华的生活。当时曾德枝年轻貌美,被王永华的才情打动,不顾家人的劝告,决意嫁给这个比她大6岁的“诗疯子”。他们租住在仙桃市群艺馆一间不足8平方米的小房里,连一张书桌都没有。曾德枝对王永华说:“你想写的时候,就把我的背当桌子吧!”
1990年3月,王永华看到一则新闻:枝江市某银行两名女员工为保卫金库,与劫匪搏斗,一个壮烈牺牲,一个身负重伤。他深受震撼,在妻子的背上写出诗歌《九十年代的正气歌》,刊发在人民日报上,引起强烈反响。随后,该报又连续刊发王永华的另外两首诗,当时的评论家称他为“新时代的歌手”。
为了提高写作水平,王永华除了如饥似渴地阅读,还先后报考了山西刊大、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获得大学文凭。
在妻子的支持下,王永华新作不断。曾德枝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只要你来了灵感,我愿意为你卑躬屈膝!”
痴迷创作落得一身病痛
近些年来,王永华开始了“活性灵魂诗”的探索,经常以亲朋好友进行诗歌试验。
2015年,他写了一首《冬夜,与父亲对话》,发出“你是不是我真正的父亲”的疑问。他的老父亲看到后,气得哮喘病发作。
一次,他和几位朋友小聚,趁着酒兴创作了一首《我醉了》的长诗,不料其中一位朋友认为王永华丑化了自己,要和他断交。
但王永华觉得自己还不够坦诚,于是创作了组诗《家丑》,重新审视包括自己在内的人性善恶,有的还涉及家人的隐私。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他边写边流泪,觉得对不起家人,曾一度撕毁手稿。但最后,他还是决定将自己真实的人生体验都写出来。
2015年底,王永华的自传体诗集《向灵魂开枪》出版。在这部诗集中,他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了赤裸裸的解剖。“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王永华解释,他不是想靠个人隐私搏眼球,“我揭露自己,是为了探讨人性、拯救灵魂、美丽人间!”
由于长年伏案写作,加上缺乏锻炼,王永华身患多种疾病。除了“三高”,还有颈椎病、痛风等。前列腺炎严重时,他一天要换几次内裤;因患糖尿病,他每天要打胰岛素针。
各种奖励证书装满一箱
40多年来,王永华创作的诗歌、小说、散文等,获得国家和省级获励300余次,各种证书装了满满一个书箱。他也因此被推选为仙桃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诗词学会副会长。
2016年,王永华的诗集《向灵魂开枪》,获第三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图书一等奖。
“王永华的诗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意。他是用生命在写诗。”仙桃市朗诵协会副主席邱琴告诉记者,最近该协会正在组织长江艺术节领读者活动,选取当地一些优秀文学作品进行朗读,其中包括王永华的作品。
中国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文浪评价,王永华是当下诗坛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作品语言风格独特,既浪漫又真实,可谓魅力四射。
著名诗歌评论家朱先树说,以灵魂写诗,诗才有灵魂。王永华是一位有历史使命感的诗人,他摸索和创造的“活性灵魂诗”,具有强大的思辨色彩、批判力量和自省精神。
盼望余生再出两本诗集
“我就是为诗歌而生!”王永华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有很多机会下海。但金钱不是他追求的目标,“既然选择了文学道路,就要坚持下去,有时不得不与苦难为伴。”
如今王永华在一家杂志社打工,月工资500元。妻子曾德枝每月的退休金也只有900多元。夫妻俩的收入,连维持基本生活都捉襟见肘。
“前年出版《向灵魂开枪》 花了3万多元,我的两个弟弟每人还资助了1万元。”曾德枝说,王永华每天沉醉在诗中,基本不管家务,“有一次我叫他去买菜薹,他不知道要挑嫩的,结果买回来一把老菜花……”
最近,王永华做出决定:死后捐献遗体,用于医学实验。他将遗嘱交给妻子保管,并赋诗一首:“人生不在短和长,唯有精神吐惠芳。死后何必问去处,幽灵一缕总流殇。”
记者看到,王永华近年创作的诗稿有高高的一摞。他希望将其整理成两本诗集出版,了却余生之愿。
“出版两本诗集,最少需要3万元。但我现在囊中羞涩,根本拿不出这笔钱。”王永华说,希望热心企业和个人能够帮他一把。
下一篇
那些和范雨素一样的打工作家分享到:
相关动态
那些和范雨素一样的打工作家
2017-05-06 17:42
17770
一个人的时候,我体会着孤独,是不是只有迷茫,我看不清楚 路亮,这个曾经的煤炭工人,他弹着吉他,给我们唱起他自己写的歌。明天你来,就能看到我的演出。 范雨素一夜走红以后,打工文学也从底层走到了公众的视野。 昨天,就有知名的网络公众号来到皮村,想给这些打工者们开辟专栏。 这个群体,即使是在这个每天听着飞机呼啸的北京城边村,过着漂泊的生活,即使是在困苦边游走,他们也从没放弃对梦想的追求。 写的是自己的故事 自从做了志愿者,艺术研究者张慧瑜就几乎每周坚持去皮村上课。他牵挂那些特殊的学生们。 他从城区出发,需要开两个小时的车,准备一天的课。 每周日的文学课是从7点半开始的,大家围坐在一起,读诗歌读小说。张有时候也会到皮村吃饭,在小饭店里,和工人们一起吃面。 文学小组里,人不多,一般是十来个,有时候只有几个。有的要上班,听一会就要走。 能够发表文章,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鼓励。他们中有的还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稿子...
2017年河南省中考作文题出炉!你会怎么写?
2017-06-26 10:45
18146
2017年河南省中考作文题目公布:题目二选一,供大家参考。1.越来越___的我 2.材料作文:一只鸟想要飞高的时候,先要飞低才能飞得更高。试卷中画了一个由低到高的弧线...
推荐文章
架起文学与影视沟通的桥梁(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2023-11-24
聚焦互联网时代书店转型
2023-06-21
如何玩转北京国际图书节
2023-06-16
240万字《广东文学通史》问世!广东省作协七十芳华正青春
2023-05-25
纪念林斤澜百年诞辰暨温州文学高质量发展恳谈会在温州举行
202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