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睛”会神才能写出优秀观后感

来源:未知

作者:鲁前进

发表于: 2014-05-30 15:15

  一、聚“睛”会神,观感共鸣

  要写观后感,首先要“会看”电影。也许有人会发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聋,谁不会看电影?可是为什么许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说写出感想了。因此,提醒学生在看电影时要“投入”,要让自己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里,与主人公同悲欢、共休戚。同时,还要并用眼、耳、脑各种感官,留意细节。所谓细节,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如《大转折》中先后三次出现蒋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国民党军队下一次的失败,通过三次背影的刻画,将蒋介石政权日薄西山的局面溢于言表地体现出来。观众观看影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视听享受的过程,既是视觉美感逐渐积累的过程,也是情感刺激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聚“睛”会神,我们在观看时获得的感受才能愈丰富、强烈,对影片内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彻,写观后感就更有基础。

  写观后感,要从自己观赏影片的感受出发。可是,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五六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要写好观后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电影《英雄》运用了音乐与情节的和谐搭配,提高了人们的观看情绪,又用红、黄、蓝这三种色彩清楚地说明了三个不同的故事。音色相配使《英雄》的视觉观赏效果达到了中国武侠电影一种新的境界。可是看了《英雄》后,学生认为无法联系实际。我就这样启发学生:那么这部影片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是为了杀秦王可以牺牲自己性命的长空和飞雪;还是为了国家、人民能得到统一,而放弃报仇的残剑和无名;或是为了宏图大业,明明不忍心却狠下心杀了无名的秦王;又或者每个人都是英雄,因为英雄的特质在他们身上都得到了体现?然后我再要求学生用比较法,针对现今社会,看是否有不同于秦王等大英雄的无名英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英雄人物?这样,学生马上想到了当今社会上的各种英雄行为,想到了如今并不太平的世界大势。同学们畅所欲言,仿佛一下子有话可写了。后来,班上小葛和小陆同学的《英雄》观后感陆续在《新视野作文》上发表。如今小葛上了名牌大学又进入新闻系学习,也许是当初的鼓励激发了她与文字结缘吧!

  引导学生观感“共鸣”,联系实际写好观后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认识能力,还能起到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作用,比老师严肃地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二、曲径通幽,挖掘要深

  从写作训练的角度讲,观后感属于评析性的议论文一类。电影观后感,即对影片发表评论,抒发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它又有别于影评:影评--重在“评”,在挖掘了主题之后,应当对主题的成功与否、主题的表现所依赖的环境是否真实,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现实生活以及电影语言的运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开评价与论述;观后感--重在“感”,表达方式以抒情、叙述为主,内容多为电影对观众的启发,观众看了影片后的感想等。

  在影片中可感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从主题、人物、细节、场面、语言等方面入手;就多部影片来说,有的侧重于思想内容,有的侧重于表现形式,有的截取影片的某个场面、某个事件。“感点”的选择,各具特色,可资借鉴。

  写电影观后感,要选择好角度。一篇几百字的观后感,容量很小,而一部电影所牵涉的内容却很多,切忌面面俱到,必须选好角度,把重点放在一个侧面上,这就叫“口子要小,挖掘要深”。选择角度,一方面要看影片本身的特色,另一方面要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地方。角度选得好,对立意、选材、构思、谋篇都直接产生连锁反应,有利于把观后感写好。

  如电影《少女穆然》记叙了一个女孩短暂、坎坷而又富有意义的一生,表现了她勇于战胜困难、挫折乃至疾病、死亡的独特经历,讴歌了坚强、善良、乐观的理想主义精神。

  也可以从细节写起:“‘生命不是质量,而是一个量词……’这是影片《少女穆然》中张穆然墓碑上的一句话,它的含义或许只有真正尝试过垂死挣扎的人才能体会,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也在消耗生命,你是否体会到你生命中获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意义吗?”

  三、厚积薄发,调“兵”遣“将”

  写电影观后感,要充分而又妥贴地运用学过的语言。民间有一个给“语言”下定义的谜语:“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高尔基也说过类似的话: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观后感自然要牵涉到方方面面,没有足够的语言储备,就无法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对影片没有真切而深刻的感受,自然写不好观后感;有了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如果语言贫乏,同样也写不好电影观后感。

  比如有一个同学,他在写《少女穆然》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穆然如何跟着父亲从贫穷落后的陕北农村来到北京求学,再写张穆然在学校中如何被嘲笑,如何进步,接着写张穆然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如何为办理母亲的户口问题一再来到派出所,然后写她突然患病,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在病床上怎样写下自传体小说,怎样接受《实话实说》栏目组的采访。最后结尾时才写到:“电影看完后,我感觉到张穆然真是太伟大了,我要向她学习,做生活中的强者。”

  针对这样一篇观后感,作者尽管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和语言要求上看,都是不合格的。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语言平淡无味,很难吸引读者的眼球。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鲁前进,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分享到:





相关动态

跟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学写作

跟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学写作

2014-05-30 15:16

26659

福楼拜是法国著名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被誉为自然主义文学的鼻祖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者。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足以供人借鉴。 写作离不开勤奋。福楼拜因父亲去世,不得不中途辍学,从巴黎回到了塞纳河畔。他住在父亲留下的别墅里,塞纳河水在它的前面缓缓流过,星星点点的桅杆在慢慢地移动,但是他根本没有心思去欣赏那些美丽的景色。他把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紧紧的,白天阅读文学名著,搜集写作素材;一到夜晚,就伏案创作。他书房里的台灯总是通宵达旦地亮着。在漫漫的长夜里,那盏台灯散发出来的光芒,竟成了塞纳河上渔夫们的灯塔。福楼拜勤奋写作,终成一代文豪,饮誉世界文坛。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这是福楼拜写给莫泊桑的赠言。这句赠言,饱含哲理。它告诉我们,天才出自勤奋,唯有勤奋才能叩开成功的大门。 写作要善于观察。莫泊桑拜福楼拜为师,学习写作。福楼拜教莫泊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观察大街...

作文应该写自己的话

作文应该写自己的话

2014-05-30 15:19

25513

有的同学看了题目心里就嘀咕起来:作文是我自己写的,难道会写别人的话? 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写出来的文章成人腔比较严重,缺乏少年儿童特有的情趣。这些文章内容空洞,语言干瘪,千人一面,千句一腔,千篇一律,读了叫人浑身不舒服。 首先,表现在选材范围狭窄,缺乏新意。《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之类的题目年年做,而小朋友写的公交车上让位子、马路上捡到皮夹子、桥头推车子、公园里送回迷路的小孩子、十字路口搀扶瞎子之类的题材也年年看到。可见,小朋友没有拓展视野,因此,不断重复着别人一直在说的话。 其次,表现在文章语言干瘪,说成人的话,缺乏少年儿童的生活气息。 比如,有一位同学在《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一文中写了这么一段话: 小弟弟明明吃饭时把饭米粒都掉在桌子上,看到这里,我气愤极了,说:浪费粮食是极大的犯罪,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古人也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快把这些米粒捡起来吃掉它! 显然,这...

读书笔记应该怎样写

读书笔记应该怎样写

2014-05-30 15:20

25663

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或是对书中的名言警语、新颖材料进行摘录抄写,或是对书的内容要点进行归纳,或是随后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些摘抄、归纳和心得体会的文字,都叫读书笔记。这是常用的一种应用文体。 为什么要记读书笔记? 首先,它可以帮助记忆。知识越丰富越好。知识的丰富是由积累而形成的;读了就忘,知识是丰富不起来的。必须记住,读书笔记便是帮助记忆、积累知识的最好途径之一。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就说明记笔记能帮助记忆。 其次,记笔记也是积累知识的一种好方式。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说,阅读时必须记笔记,才能积累知识。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就是一部读书笔记式的作品。 第三,记读书笔记还能帮助提高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综合归纳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是一种手脑并用、阅读和写作结合的综合训练。 从以上三点看,都应重视写读书笔记。 怎么写读书笔记? 首先,应了解读书笔记的类型。读书笔记一般有批注、摘录、提纲...

    本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