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插上想象的翅膀

来源:未知

作者:鲁前进

发表于: 2014-06-27 17:01

   在初二语文的第九次课上,同学们当堂练习了一篇作文。我观察了一下大家写作的状态:有的同学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显然是一副“老学员”的架势;而有 的同学趴在桌子上,时而无精打采,时而抓耳挠腮,痛苦不堪,一下课,就拿着白卷过来,说自己对生活没什么感受,写不出东西来。

  我很能理解咱们初中生两点一线的生活,但是作文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当我们对现实缺乏感受时,除了埋怨生活的枯燥之外,我们自身有没有问题呢?当然 有,那就是缺乏想象力。如果我们能学会合理利用想象,就可以让简单的事物变幻出无穷的可能性,为作文增添亮点。这在我们即将迎来的初二寒假课上会做详细的 讲解,这里先给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

  比如说,写下雨,你怎么写?有的同学上来就写道“下雨了,句号”。稍微好一点的同学写“下雨了,雨小了,雨停了,句号”。可以说,这两个句子达到了枯燥乏味的最高境界,原本颇具画面感的雨景被如此单调的文字描绘得美感全无。

  中考作文一共就600字,600个字是什么概念?就四条微博多一点啊,我们能够展现文采的空间也仅仅只有这些。所以我们要极力发掘自身的感性细胞和想象力,让文字乘着想象的翅膀飞起来。

  接着上文提到的雨景,同样写雨,我们来看看名家都是怎么写的。

  巴金在《秋》中写道:蛛丝似的雨脚折断了,无力的在空中飘舞。

  作者眼里看到的是雨脚,心里想象到的却是蛛丝,这样一个奇特又贴切的想象,一下子就把秋雨的绵密无力刻画出来了,渲染出秋天的寒冷寂寥的气氛。

  我们课堂上经常提到的朱自清先生也写过雨: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不同于秋雨,此句运用博喻将春雨的美丽和生机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其实作者实际看见的只有雨,可是他却能利用想象力,丰富句中的意象。

  老舍先生在《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写道夏天的雨: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了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老舍先生笔下的夏雨,是大暴雨,急且大,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箭头“和”瀑布“的比喻生动可感,充满了想象力。

  再举一个离咱们生活更近的,比如歌手周杰伦的御用词人方文山,他曾在诗中写道”一场黑白画面的不断跳帧的无以名状的雨“。

  这里运用颇具现代感的笔法,为读者呈现出了老电影般的黑白画面不断跳帧的雨丝。想象诡谲,令人回味。

  以上四个例子都是写雨,虽然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各有味道,各有风格,分别运用想象营造出不同季节的雨,不同个性的雨,而这也是我们写作中最欠缺 的。但是,我们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来感悟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事情,把别人笔下的一句话写出自己的味儿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具体来说应该怎么运用 想象写好文章呢?我们将在今后的课堂上为大家进行讲解,也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心得。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鲁前进,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分享到:





相关动态

抒情作文的写作技巧

抒情作文的写作技巧

2014-06-27 17:02

31485

借景抒情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其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例如《第一场雪》里说:荷!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一层厚的雪,万里江山变马了粉妆玉砌的世界。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雪的喜爱。 尽管如此,由于人们生活经历、知识状况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存在差异,抒发出来的感情必然也不一样,因此根据具体情况,联系自己的实际,有的放矢,才能借助于景色描写,抒发出自己的真实感来。 下面的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 从前,有一个秀才与县官、财主一起饮酒。这时外面正下着大雪,秀才 提议吟诗助兴,谁如果接不上,就罚酒三杯。秀才先吟第一句:大雪纷纷落地。县官想自己的转:一切都是皇上给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便接口吟道:一片 皇家瑞气。财主想显示一下自己的财富,接下去吟了第三句:再下三年何妨?正在此时,一个又冻又饿的农民正好从屋前走过,听到这话心想,下三年岂不要 把我饿死?就气愤...

初中写作应做到的“4S”

初中写作应做到的“4S”

2014-06-27 17:03

32235

很多初中生从小学进入初中,甚至直到初三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从而导致写作总是信手而写,出现诸多问题。希望本文能在这个方面给大家一些帮助,因为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才能让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美,从而得到好的分数。 建议学生写作之前留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完整的构思,在提笔为即将进行的写作有一个大体规划。构思时可参照如下步骤。 S1:审准题,立深意 本环节应思考如下问题: 1、审准标题的关键词,提示中的短语对写作有何限制和深意? 2、哪些立意符合这个作文题的要求? 3、在符合的立意中哪一个是最好的?(从新颖及深刻两方面判断) S2:筛好材,定结构 本环节应思考如下问题: 1、筛选材料。立意过后,心中会有一系列材料。此时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选出其中最好的一个。 思考在最好的立意里,能选择的材料有哪些?其中最好的是哪一(几)个? 2、筛好的材料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 3、用什么结构来组织材料...

让作文语言更细腻

让作文语言更细腻

2014-06-27 17:04

31497

学校很多老师会跟同学们说:你,这、这、这,还有这,语言太不细腻了。同学们诚惶诚恐地听完,通常情况下,到底也没理解什么叫做细腻。今天,我们来看看,到底怎么让作文的语言更加细腻。 首先,明确什么叫细腻。所谓细腻,可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细节刻画真实生动,通过细节能真实地再现作文要记叙的生活场景;第二,语言生动优 美,无论是从句式还是语言本身的用词,都非常美而有韵律感。因此,要想让作文细腻,便应从细节刻画及语言的生动优美两方面入手训练。 而细节的刻画,即将人物做某件事的各种细节(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展开详写,写写人物做某件事时衣服什么颜色、手指如何动作、身体什么姿 势、头发什么颜色诸如此类的描写,能让作文所记叙的事件变成鲜活的生活场景呈现在读者面前。描写得越细腻,便越容易让读者读之如身临其境。 但如果仅将这些细节用大白话描摹出来,自然还是少了点味儿。因此,紧接着便应该对所描写的生活场景的语...

    本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