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练习题(十八)
来源:全息网
作者:本站编辑
发表于: 2012-03-13 13:49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 辍耕之陇上。
3、 奉之弥繁。
4、 侵之愈急。
5、 子孙视之不甚惜。
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 汝识之乎?
8、 可以知之矣。
9、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三、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文言虚词练习(十八)答案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20定语后置的标志;21—22宾语提前的标志。
二、BF(A这 B助词,提前宾语 C往,到……去 D助词,不译 E取独 F助词,提前宾语)
三、
1、动词,可译为到、往
2、代词,可译为他
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上一篇
高中语文会考文学常识复习分享到:
相关动态
2009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练习题(十七)
2012-03-13 13:49
15608
文言虚词练习(十七)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1、而记游者甚众。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4、用实者成实时采。5、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6、此...
2009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练习题(十六)
2012-03-13 13:49
15728
文言虚词练习(十六)一、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2、合散消息,安有常则。3、作地势,高下九则。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此则寡人之罪也。6、口耳之闻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7...
2009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练习题(十五)
2012-03-13 13:49
15162
文言虚词练习(十五)一、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1、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2、唯求则非邦也与。3、蹇叔之子与师。4、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5、与尔三矢。6、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7、与嬴而不...
推荐文章
架起文学与影视沟通的桥梁(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2023-11-24
聚焦互联网时代书店转型
2023-06-21
能不能用AI代写论文、代写作业?
2024-06-07
如何玩转北京国际图书节
2023-06-16
240万字《广东文学通史》问世!广东省作协七十芳华正青春
202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