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来源:全息网

作者:本站编辑

发表于: 2012-03-13 13:49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李白

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是李白的一组纪游诗。它由三首五言绝句组成。三首均可独立成章,其中第三首,更是具有独特构思的抒情绝唱。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是年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幸遇大赦放还。九死一生,喜出望外,立即“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赶忙返至江夏。李白获得自由以后,为什么迫不及待地返至江夏呢?“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江夏赠韦南陵冰》),原来他又对朝廷产生了幻想,希望朝廷还能用他。但是他在江夏活动了一个时期,毫无结果,幻想又落空了,只好离开江夏,出游湘中。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他们此次同游洞庭,其心情是可以想见的。李白才华横溢,素有远大抱负,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蹭蹬不遇,因而早就发出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感叹,而今到了晚年,九死一生之余,又遭幻想破灭,竟至无路可走,数十年愤懑,便一齐涌上心头。因此当两人碧波泛舟,开怀畅饮之际,举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挡住湘水不能一泻千里直奔长江大海,就好象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破坏了他的远大前程。于是,发出了“刬君山好,平铺湘水流”的奇想。他要铲去君山,表面上是为了让浩浩荡荡的湘水毫无阻拦地向前奔流,实际上这是抒发他心中的愤懑不平之气。他多么希望铲除世间的不平,让自己和一切怀才抱艺之士有一条平坦的大道可走啊!然而,这毕竟是浪漫主义的奇思幻想。君山是铲不平的,世路仍然是崎岖难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还是尽情地喝酒吧!诗人醉了,从醉眼里看洞庭湖中的碧波,好象洞庭湖水都变成了酒,而君山上的红叶不就是洞庭之秋的绯红的醉颜吗?于是又发出了浪漫主义的奇想:“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这两句诗,既是自然景色的绝妙的写照,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露出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洞庭湖水似的无究尽的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去积压在心头的愁闷。这首诗,前后两种奇想,表面上似乎各自独立,实际上却有着内在联系,联系它们的纽带就是诗人壮志未酬的千古愁、万古愤。酒和诗都是诗人借以抒愤懑、豁胸襟的手段。只有处在这种心情下的李白,才能产生这样奇特的想象;也只有这样奇特的想象,才能充分表达此时此际李白的心情。

李白在江夏时期写过一首《江夏赠韦南陵冰》,内容也是醉后抒愤懑之作。中有句云:“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此诗的“刬君山好”,用意与彼正同。假若我们一定要追问“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和“刬君山”的动机与目的是什么?即使起李白于地下,恐怕他自己也说不出究竟,可能只会这样回答:“我自抒我心中不平之气耳!”

(安旗)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本站编辑,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

分享到:





相关动态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2012-03-13 13:49

17618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李白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刑部侍郎李晔贬官岭南,行经岳州(今湖南岳阳),与诗人李白相遇...

李白《登太白峰》

李白《登太白峰》

2012-03-13 13:49

16672

登太白峰李白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应诏入京时,可谓踌躇满志。但是,由于朝廷昏庸,...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012-03-13 13:49

18463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

    本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