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文学评论家李敬泽:愿意睁开眼睛发掘新人

来源:未知

作者:苗恒

发表于: 2015-12-26 09:25

李敬泽:“非虚构”会成为长期的写作和阅读趋势

 

华西都市报讯 记者 张杰 “首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面向全球征集候选人作品。选拔采取专家推荐和读者推荐的方式。推荐读者不受地域、年龄、身份限制。两者均可对2015年创作突出的青年作家进行提名推荐,每人各门类最多只能推荐2人。

被推荐的青年作家的作品,必须是本年度在中国内地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上发表的作品,体裁仅限于小说、诗歌和非虚构文学作品。

国内文学圈,李敬泽的文学评论有口皆碑。不管是曾经担任老牌文学杂志《人民文学》主编,还是现在担任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对文学和文化生态一直有着第一手的、敏锐的观察,是活跃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现场的最著名文学评论家之一。

李敬泽的文学批评,触觉敏锐,视野开放,充满见识,又带有语言表达的巨大魅力,善于把复杂的文学现象说得明澈、巧妙。知识型与才子型兼备的评论,让他的文学评论备受作家及读者认可和喜爱。

这样的文学评论家,不受欢迎是不可能的。比如在网络上搜“李敬泽”三个字,你会发现,在网络上还流传着“李敬泽文学评论语录”。

李敬泽还被称为是“愿意睁开眼睛发掘新人”的评论家:阿乙、周云蓬、李娟、蒋一谈等人在文坛受到关注,立得住脚,跟李敬泽的大力推荐、评论有直接关系。他还推崇年轻学者梁鸿的非虚构写作《中国在梁庄》。冯唐、徐浩峰都不算很主流的那种纯文学作家,他都能欣赏其作品的好处。如此不遗余力发掘文学新锐,以至于被一些人尊称为“新生代文学教父”“青年作家教父”等称号。

李敬泽本人很谦虚,完全没有“教父情结”,推荐年轻人可能跟自己曾长期当编辑有关,他认为编辑“这个工作是对人类才华的收集、分类和鉴赏,这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

他说: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收获良多,我从不认为我提携了谁、指导了谁,我没有那么狂妄,更不能认为自己是什么“教父”,我只是蝴蝶收集者,我自己欢喜了,如此而已。”

12月13日,由成都市文联《青年作家》杂志社、华西都市报社联合打造的“首届华语青年作家奖”在成都启动。

为保证奖项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此次组委会邀请了包括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等十多位文坛资深大咖,担任此项大奖的评审。其中李敬泽和阿来,担任此次文学大赛的评委会主任。

12月22日,一个冬至大如年的日子,华西都市报独家专访到李敬泽。在采访回复中,李敬泽谈到对青年文学奖的设立意义,还是对文学青年、青年作家的评价、期待以及对非虚构文学、类型文学、纯文学等多个文学话题,他妙语如珠,尽显一位文学界实力派人物的风采。

【壹】

文学评审

不要一“纯”就纯成了蒸馏水

此次“首届华语青年作家奖”,设华语青年作家“小说奖”1名,华语青年作家奖“诗歌奖”1名,华语青年作家奖“非虚构写作奖”1名,各项奖金5万元:入围奖各2名,各奖1万元。

该奖项旨在奖掖和扶持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作家,填补目前国内缺乏有影响力和含金量、专门针对40岁以下的青年作家文学奖项的历史空白,力争将这个奖打造成比肩日本“芥川文学奖”的纯文学奖项,打造成作家们通往大师路上的重要前站和起点。

李敬泽对文学有激情,他曾这样说,“疲疲沓沓人到中年的职员式工匠式的写作侵蚀着我们的文学。我宁可不要那么熟练但真正有生命激情的作品,也不要熟练的、挑不出毛病但三锥子扎不出血来的东西。

华西都市报:对《青年作家》这个创刊与1981年的纯文学杂志,您有怎样的印象?

李敬泽:上世纪80年代,那时我还是个青年,在《小说选刊》当编辑,分工读的就有《青年作家》。我记得当时选过刘醒龙的《灵缇》、亚丁的《眼镜》等等,亚丁后来去了法国,成了用法文写作的作家,《灵缇》则是醒龙第一篇被广泛注意的小说。提起这些旧事,是为了说明《青年作家》一直是“青年”的,有锐气的,也因此被记住、受尊重。而现在设立这个奖正合于它的传统和性格。

华西都市报:“首届华语青年作家奖”的目标范围锁定40岁以下、进行纯文学创作并取得一定成绩的青年作家。对这样的奖项设立宗旨,您有怎样的看法?

李敬泽:对这个奖的宗旨我没有什么特别看法。《青年作家》认为,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中,有必要强调“纯文学”这个限定。但同时我想,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在面对作家和作品的时候,也必须对纯文学有一种开放性的理解,比如在我看来,有些科幻小说作家就完全具有纯文学的内在品质。千万不要一纯就纯成了蒸馏水,全是我们熟悉的调子和面目。

华西都市报:作为这个奖项的评委会主任,您期待看到怎样的文学作品?

李敬泽:一个五十岁的人,参与一个面向四十岁以下的青年的文学奖,我期待看到对我构成挑战的作品,让我感到陌生、感到困难和困惑甚至感到冒犯。我希望看到有野性的青年,而不是四平八稳和我相谈甚欢的“小老头”。

华西都市报:对于当下的新人写作者,您有怎样的总体观察和印象?有没有一个名单,那上面有让您期待甚至感到惊喜的新人?

李敬泽:我不会开那么一个名单,我心里并没有装着什么人。评奖是一个比较过程。至于说总体的观察和印象,我今年也参与过其他面向青年的奖项,比如《人民文学》的“紫金人民文学之星”评选,材料送过来,先看作者简历,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到80后、90后这里,写作者的背景和资源已经有很大的变化了,里边有学理工的,学美术的,学金融学保险的,也有留学的,有四处飘荡干了很多杂七杂八行当的,总之,中文系出身的不像以前那么多。

这让我很高兴。当然,中文系的多不多不说明什么,但这也的确使我有所期待。

【贰】

文学评论

好的批评家相当于推拿师

《致理想读者》,是李敬泽近年来最新的重要批评文章和访谈精选集,其中涉及到新世纪以来重要的诸多文学话题。这本文集,也让李敬泽获得了2015年南方某报颁发的文学批评金奖。李敬泽获奖感言说,“批评有其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它在理智与情感之间、理性与感性之间探索和扩展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对人性的认识、对我们的世界的认识。”

华西都市报:在您看来,一篇好的有效的文学批评该是怎样的,是不是首先要有足够的建设性?

李敬泽:也可以有破坏性,破坏那些陈规定见,破坏那些构成遮蔽的无意识,破坏我们对世界对文学的刻板僵硬的看法。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当然建设性也在其中。好的批评家大概相当于推拿师,能在精神上为人们活血化瘀。

华西都市报:有批评家提到,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年轻作家有善于深掘个人经验、对城市生活更为敏感的优点。但又有过于集中自我情绪、关注视野不够大的倾向。对此,您怎么看?

李敬泽:这样的话我们可以一直说下去,因为它差不多适用于每一代年轻人。

华西都市报:您作为作协主管创作和评论的负责人,还曾担任文学期刊主编抑或文学评论家,您对文学新锐的推荐、提携、指导是有目共睹的。为什么会对青年写作者有如此热情而敏锐的关注?关注的过程中,您是否也有所收获?

李敬泽: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理由,一定要说,可能因为我曾长期当编辑。我喜欢编辑这个职业,主要的原因是,这个工作是对人类才华的收集、分类和鉴赏,这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就好比你是个蝴蝶收集者,你永远期待着一只从未见过的蝴蝶。正像你说的,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收获良多,我从不认为我提携了谁指导了谁,我没有那么狂妄而已。

【叁】

“非虚构”

会成为长期的写作和阅读趋势

“华语青年作家奖”的奖项设置分为三类:小说,诗歌和非虚构文学。而熟悉国内文学圈的读者们知道,正是李敬泽在担任《人民文学》主编时,“非虚构”栏目火起来了,刊登的作品出版后更是畅销一时,比如梁鸿的《中国在梁庄》等。2015年,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获诺奖,她的主要作品正是非虚构作品。

华西都市报:对于“非虚构”现在逐步受到文学界及广大读者的关注,有怎样的看法?

李敬泽:健全的文学生态和阅读生态中,非虚构至少会与虚构作品分庭抗礼。像现在这样,一方面小说被崇拜着,另一方面小说在阅读中又衰微下去,这是不正常的。所以,对非虚构来说,一切还刚刚开始,它不仅因为诺贝尔奖而热闹一时,它会成为一个长期的写作和阅读趋势。

华西都市报:“非虚构”的文学魅力,现在越来越受到喜欢。您对非虚构文学的发展怎么看?

李敬泽:尽管我相信它会成为一个趋势,但我不太相信我们很快就能看到一大批优秀的非虚构的作品。如果我们把非虚构仅仅看作是一个“真实”问题,我们就想得太简单了。

真实,可不是一块石头,围绕着它有很多认识论的疑难。比如在历史写作中,无数聪明脑袋就此争论了两千多年,到现在也没有解决,而且看样子也不存在一张最后的底牌。哲学、心理学发展到今天,在这样一个互联网、全媒体时代,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生活本身常常就是在虚幻、想象和偏执中运行的。“真”的面相极为复杂,它不是由谁、由哪一个作者轻易判定和供给的,它是在艰难的对话和辨析中渐渐浮现。所以,以求真为职志的非虚构写作。需要严密的写作伦理、工作方法和文体规范,它比我们想象的更需要专业精神。

华西都市报:影视界对故事内容的需求,也催生了类型文学的发展。而在类型文学与纯文学之间,人们一直认为,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您怎么看待主要在网络平台上生存、繁荣的类型小说?

李敬泽:不是影视界的需求催生了类型文学,而是人性的需求催生了类型文学。类型文学的历史可比电影、电视长得多。在类型文学和纯文学之间,我不认为存在着楚河汉界的鸿沟,实际上,它更像一个模糊的、游移的地带。在这个地带中,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交往和影响。网络小说有消费性,大量的粗制滥造,但也正在产生能够体现这个时代的想象力和感受力水平的作品。

【肆】

四川作家

有一种森严、神秘、冷峭的东西

华西都市报:在当下这个快节奏时代,面对物质的诱惑,坚守自己的文学理想,进行纯文学创作的青年作家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您有怎样的建议?

李敬泽: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建议,我也很少为此操心。这个时代,如果一件事是你真的喜欢做并且认为值得做的,你就会由此获得一种值得过的生活。如果你说不行了,我觉得炒股票或做IT更好,那我也没意见,很好呀,你选择了股票或互联网,同时也说明文学没有选择你。

华西都市报:说说我们四川的作家吧,从新时期文学开始,哪些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敬泽:我知道有许多很棒的四川作家,比如阿来,他是大才;比如很多诗人,李亚伟、翟永明,我爱他们的诗;还有一些散文家,多年前看过钟鸣的随笔,大开眼界,前些天碰见了蒋蓝,很喜欢他的散文。四川的好作家像是三星堆出来的,有一种森严、神秘、冷峭的东西,也像是成都街头苍蝇馆子里的人,是享乐的,有丰盛的人间气息。两件事加在一起,那就是成了精了。
     (文章来源:《华西都市报》)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苗恒,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分享到:





相关动态

写人作文怎么开头?

写人作文怎么开头?

2015-12-26 10:18

36611

简短是当代公文写作发展的客观需要及必然趋势。据《参考消息》报道,联合国每年印制各种文件要用去5853吨普通纸和234吨影印纸,另外还要用掉82吨卫生纸,总计相当于毁掉10.5万棵树。为此,联合国秘书处建议:最好缩短各种文件的篇幅,删除不必要的词语,只印最重要的内容,以极大限度地挽救树木。把写短公文提升到挽救树木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颇具理论与实践意义。 公文写作应力求简短。 对此,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曾经作过许多精辟论述。毛泽东同志在他的那篇着名演说《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反对党八股》)还指出:要精兵简政。讲话、演说、写文章和写决议案,都应当简明扼要。(《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他很形象地将那种繁冗拖沓、又臭又长的公文喻为懒婆娘的裹脚布。指出: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要紧的和首先的是把那些懒婆娘的裹脚布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写人作文怎么结尾?

写人作文怎么结尾?

2015-12-26 10:21

35188

有人用凤头、猪肚、豹尾来说明文章各部分写作的特点和要求,虽然也很形象,但不同事物的组成部分,最终构成的一个事物,总会给人一种四不像的感受。 事实上,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完整学期,把文章的开头、主体、结尾分别比作开学、学习过程、期末考试来说明各部分的写作特点更形象、更贴切。文章的开头如开学要给人一个全新的印象,要为整个学期做好准备,要简洁明快、思路清晰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文章的主体部分如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最漫长、内容最精彩、最丰富,整个学期的质量,取决于这个过程我们是否为自己既定的目标努力奋斗 过程决定一切。文章结尾如期末考试要凭一张试卷,考核整学期学过的知识及相关内容,检验整个学期目标达成情况,给整个学期定性考试不及格会大煞风景。由此可见,写好文章的结尾,也是写好一篇文章非常重要一环。 一、文章结尾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在结构上:要对主体部分的内容做好总结,收拢全文,确保文章的结...

观察和阅读对写作文的重要性

观察和阅读对写作文的重要性

2015-12-31 09:33

36231

写作文没嗑唠是不懂得如何观察 车培晶 我给小学生讲作文着力于训练观察能力,其实观察就等于在写了,观察是写的前提,这和引擎启动了汽车才可行驶是一样的道理,这也是作文的童子功。观察得越细微,越可能发现新奇,发现了新奇才有东西可写。那些写作文没嗑可唠的孩子常常是不懂得如何观察。观察事物不但要细心,更要用情,粗糙、冷血式的观察是作文的大忌。如,我教学生观察秋叶,不只停留在叶子的色彩形状上,而是进入对生命的情感层面上。教孩子投入情感写作往往被人们忽略。对事物你冷漠、缺心少肺,就不可能产生表达欲望,没有表达欲望笔下哪有源源不断的文字流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有投入情感才能写出情感饱满的文章。所以我想告诉家长,要想提高孩子作文水平,平日里就要注意培养丰富孩子的情感世界。 作文是最具个性化的一个学科,越优秀的作文其个性色彩越鲜明。我给孩子上课,从不一刀切,不拿一个标准去卡学生的文章。我训练孩子写作文大力鼓励...

    本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