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作文怎么结尾?
来源:未知
作者:苗恒
发表于: 2015-12-26 10:21
有人用“凤头”、“猪肚”、“豹尾”来说明文章各部分写作的特点和要求,虽然也很形象,但不同事物的组成部分,最终构成的一个事物,总会给人一种“四不像”的感受。
事实上,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完整学期,把文章的开头、主体、结尾分别比作开学、学习过程、期末考试来说明各部分的写作特点更形象、更贴切。文章的开头如开学——要给人一个全新的印象,要为整个学期做好准备,要简洁明快、思路清晰——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文章的主体部分如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最漫长、内容最精彩、最丰富,整个学期的质量,取决于这个过程我们是否为自己既定的目标努力奋斗—— 过程决定一切。文章结尾如期末考试——要凭一张试卷,考核整学期学过的知识及相关内容,检验整个学期目标达成情况,给整个学期定性——考试不及格会大煞风景。由此可见,写好文章的结尾,也是写好一篇文章非常重要一环。
一、文章结尾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在结构上:要对主体部分的内容做好总结,收拢全文,确保文章的结构完整而严谨。整篇文章就像用口袋装东西,开头是敞开口袋嘴儿,主体是往口袋里填装,结尾是扎紧袋口。袋口不扎紧,口袋里面的东西就要漏出来。同时,尽量做到首尾呼应。为了使这个口袋更结实,我们还常常用一根或几根绳子,将口袋的两端扎结实,并连在一起——结尾最好要和开头形成呼应关系,使文章的结构在严谨的基础上变得更严谨。
(二)在内容上:要围绕写作目的和写作效果选择内容:明确写作目的是核心,同时要兼顾写作效果。做一件事,事前要明确自己的行为目的,事中要努力达成目的,事后要强化这个目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既定目的。对一篇文章而言,结尾选择的内容,要竭力为明确写作目的服务。就如到别人家借钱,事前要明确自己去人家的核心目的是借钱,到人家后开始是问候,中间是挑选最典型的内容,间接表达自己如何缺钱,如何需要钱,最后要明确或含蓄的告诉对方,自己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借钱,这样才能借到钱。
(三)在效果上:结尾最核心的目的,是让读者明确自己全文最主要的写作目的,但明确写作目的有多种形式,不同的形式会带来不同的效果,要选择好的形式,给读者带来明了、含蓄、感动、认同、回味无穷的效果。切忌不知所云,最低标准是直接明了。还以“借钱”为例,给大家列举几种明确行为目的的结束方式:1.我今天没什么事,过来看看你,现在我该走了。2.我今天到这里来,就是向您借点钱,你一定要帮我;3.我相信,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都会伸出一双温暖的手,帮帮我,因为他不仅帮助了我,更重要的是这种帮助将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4.你看,今天的天这样冷,我不知道,在这么冷的天气里,自己能否找到一份温暖。这四种表达目的的结束方式,第一个最不可取——脱离行为目的,不知所云;第二个最为直白——有些生硬;第三个委婉而明确、深刻感人——间接明确目的,明确行为重大意义;第四个委婉、含蓄、感人 ——借景表达此行目的,苍凉动人。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在考虑形式的同时,也要联系上文,借助最合适内容。
(四)总结的落点:写人的文章,总结的重点落在人上,写事的文章落在事上。例如写《一个难忘的人》,这是个写人的命题,结尾总结时,应该这样写:这件小事虽然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事件的细节有些已经模糊,但这个陌生的小伙子,始终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他的质朴、坚韧与善良,像一股无形的、永不消失的力量,一直催动着我,鼓舞着我!而《一件难忘的小事》,是一个写事的命题,全文总结时,应该将表达重心落在事上:十几年来,经历了很多事,只有这件小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事件虽然渺小如水滴,但这件小事蕴含的质朴、坚韧与善良,像一股无形的、永不消失的力量,一直催动着我,鼓舞着我!这里说的内容落点,在开头叫“点题”;在结尾叫“扣题”。
(五)结尾段的构成要素:总结全文+明确写作目的+呼应开头。一般要写出这三个要素,有的文章结尾,分别写这三部分,对应发挥三个功能,有的交融在一起,同时发挥三个功能。这是一般的常见写法,不排除有特殊的写法——或缺少总结部分,或缺少明确目的部分,或缺少呼应部分。
二、文章结尾的常见模式
(一)以事件的结局作为文章的结尾
在记叙文中,有的作者,在叙述核心事件时,把事件的结局单独提出来,作为文章的结尾,故事结束了,文章也就结尾了。有的作者,将核心事件的起因、进过、结果全部叙述完,然后另起一自然段(有的甚至两个或几个小自然段),额外书写文章的结尾。以事件的结局作为文章的结尾,前一讲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复。
(二)总结+画龙点睛式结尾
先运用一两句话,对上文书写的景、物、事件,从表面现象上做概括总结,收束全文,然后话锋一转,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层面,高度凝练的阐述或表达自己的写作目的——为了抒情而写的,直接抒情;为了赞美(批驳)人品的,直接赞美(批驳)具体人物具体人品;为了揭示某个哲理,给人启迪的,直接将故事蕴含的理性揭示出来;为了表现人物情趣追求的,直接表达这种追求,坦坦荡荡的交代写作目的。“画龙点睛”一词的含义在这里充分体现,文章主体部分是素描“画龙”,本段前面概括总结主体表象内容是白描“龙”的轮廓;而接下来明确写作目的的部分就是“点睛”。
1.总结+抒情式点睛
例如:时光的齿轮飞旋,奶奶和奶奶讲述的故事,早已化成了记忆中的点点落红。当一个个黄昏或夜晚来临的时候,看着老槐树下轻摇的蒲扇,聆听着邻里爷爷奶奶讲述的故事,怎能不牵动我思念的情愫,在追忆中泪水涟涟呢?奶奶,你可知道,我是多么的想你!
2.总结+明理式点睛
例如:时光的齿轮飞旋,奶奶和奶奶讲述的故事,都化成了记忆中的点点落红。然而那些摇着蒲扇的夜晚,那些感人的故事给我的教益,始终铭刻于心:这个世界没有绝对善良的人,别人的善良靠自己的善良行为唤醒!
3.总结+赞美(批判)人品式点睛
例如:时光的齿轮飞旋,奶奶和奶奶讲述的故事,都化成了记忆中的点点落红。然而那些摇着蒲扇的夜晚,那些感人的故事告诉我:在她的生命长卷上,每一行、每一字、每一笔都精心地勾画着善良,表现着善良,张扬着善良的意境和光芒!
4.总结+情趣追求式点睛
时光的齿轮飞旋,奶奶和奶奶讲述的故事,都化成了记忆中的点点落红。然而那些摇着蒲扇的夜晚,那些感人的故事告诉我:奶奶的一生,就是虔诚膜拜善良的一生,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实现自己追求生命的至善境界,为善而生,为善而死,更希望我们这些后生小子,都能成为善良的化身!
(三)总结+画龙点睛+升华主题式结尾
升华主题的方式:1.由一人,拓展为多人;2.由小范围,拓展为大范围;3.由认识转化为行动;4.由现实,拓展为影响。5.围绕一个行为或事物,多角度挖掘意义。
1.总结 + 画龙点睛 + “由一人拓展为多人”升华主题式
例如:李老师一天的工作结束了。在这短短的一天里,她用实实在在的教育行动,演绎着自己勤劳朴实、恪守责任、为人师表的人生。李老师只是个普通的老师,只是中国千百万老师中的一员,但正是这千百万个普普通通的李老师,用青春和生命,推动了我国的昨天、推动着我国的今天的教育事业,由一穷二白,走向繁荣昌盛,走向世界前列。(由一个李老师——到千千万万个老师)
2.总结+画龙点睛+“范围逐步扩大”升华主题式
例如:妈妈每天就这样行走在家庭和单位之间,做着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严格恪守着一个母亲、一个职员最平凡的责任。她平凡得就像一棵小草,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棵小草,一个家庭多了一份温馨,一个单位多了一份严谨,一个国家多了一份发展的力量。(由家庭——到单位——到国家)
3.总结+画龙点睛+“由认识到行为转变”升华主题式
例如:望着拖着垃圾车渐行渐远的拾荒人,回味着刚才雨中那难忘的一幕,李明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时尚。他羞愧地把要买名牌鞋的钱深深的揣进兜里,转过身,向家走去......(由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时尚——到行动具体变化“放弃买名牌鞋”)
4.总结+画龙点睛+“行为拓展为影响”升华主题式
例如:那天的体育场,是他一个人的舞台。他不停地挥动着笤帚,挥洒着汗水,在一排排座位之间,在一块块垃圾一张张报纸之上,表演着一个公民最起码的公共意识、公共道德!那天的体育场,又是他展示自己影响和魅力的舞台,因为就在他走上这个舞台不久,他的身后,表演的队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壮大!(一个人到带动一群人)
5.总结+画龙点睛+“多角度挖掘意义”升华主题式
例如:在那个细雨飘飞的日子,他带着对生活的爱,在小区门口栽下了第一棵槐树。然而这绝不仅仅是一棵树!那是一种引领,它将带动更多的人,种下更多的花草树木;那是一种对生活的爱,它将从此改变人们麻木的日子,让生活充满情趣和热情;那是一种奉献和赐予,让每一个享受绿荫、享受花香享受温馨的家园人,心生一份感动!(围绕栽种一棵槐树,挖掘这种行为的示范引领、生活态度转变、品质熏陶意义)
有的文章,在这种写法运用过程中,画龙点睛部分,为了增强表达的含蓄性,或避免画龙点睛部分与升华主题部分用词重复,采用省略或模糊处理方式,也是非常好的处理方法。
(四)环境或景物描写式结尾
和以环境描写开头的方法一样,只是语气上不能呈现总领语气,而是总结性语气。前面讲环境景物开头模式已经讲解得非常细致了,这里不再赘述。(不懂,可参看前面“文章开头的写法”那一讲)
(五)行为感受式结尾
事件记叙完以后,事件中的人、事件中的物、事件中的景以及事件整体,总会给作者带来一些突出的感受,有的文章,就以“总结上文+感受”来书写文章结尾。
例如:时光如白马过隙,转眼十余年,妹妹回忆起这段尴尬的往事,我都会心存愧疚,捶胸顿足。如果时光能够倒流,纵有一百一千一万个诱惑,我想我再也不会做出如此卑劣的行径来;如果岁月能够再给我们一次邂逅的机会,无论周围有多少人,我也一定要向他当众忏悔,以弥补曾经的过错对一个老人造成的伤害!
(六)疑问式结尾
结合文章内容设疑,让读者带着问题思考,回味,引领读者更深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例如:面对这样一个大度、从容、坚韧的母亲,我应该做些什么呢?
又如:事后,我再也没见到这位乞丐。这样一位骨瘦如材、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老人,行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私欲漫天、世态炎凉的社会里,哪里是他的归宿呢?
(七)故作糊涂式结尾
作者非常清楚,笔下的人是个什么人,笔下的物是个什么物,笔下的事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更明白之间最后的解决、人物最终的命运,但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从开始到结束,揣着明白装糊涂,以激起读者的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引领读者的思维深入认识核心问题,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如:又是细雨敲窗时。不知道为什么,每当春雨飘起的时候,我就莫名其妙的想起了母亲.(开头).........(主体部分省略)伏案擎腮,窗外细雨如织,润物无声。母亲的影像,在雨中时而朦胧,时而清晰。哎,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这无声无息的春雨,竟和我的母亲联系得这么紧密——只要下雨,我总会想起我的母亲。(结尾)
又如:母亲走的时候,我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母亲到学校探望子女,然后离开,这本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可是我实在弄不明白,此刻的自己,为何与别人有着迥异的心情,为何怎么也止不住自己的泪水!
三、关于结尾模式的综合运用
本文所罗列的各种结尾方法,是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故意将一种方法与另一种方法严格区分开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先掌握这些单一的方法,待熟练掌握以后,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任意集中结尾方法组合到一起,综合使用,这样,结尾就进入了“文无定法”之境。另外,还有其特殊形式结尾,如《出师表》的结尾——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记一辆纺车》的结尾—— 记一辆纺车;《醉翁亭记》的结尾——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等等,都个性化十足,因为不常用,所以没进行单独总结,希望大家在阅读中,能够自己总结规律,做好结尾模式积累。(文章来源:小学生作文写作)
上一篇
写人作文怎么开头?下一篇
观察和阅读对写作文的重要性分享到:
相关动态
观察和阅读对写作文的重要性
2015-12-31 09:33
36231
写作文没嗑唠是不懂得如何观察 车培晶 我给小学生讲作文着力于训练观察能力,其实观察就等于在写了,观察是写的前提,这和引擎启动了汽车才可行驶是一样的道理,这也是作文的童子功。观察得越细微,越可能发现新奇,发现了新奇才有东西可写。那些写作文没嗑可唠的孩子常常是不懂得如何观察。观察事物不但要细心,更要用情,粗糙、冷血式的观察是作文的大忌。如,我教学生观察秋叶,不只停留在叶子的色彩形状上,而是进入对生命的情感层面上。教孩子投入情感写作往往被人们忽略。对事物你冷漠、缺心少肺,就不可能产生表达欲望,没有表达欲望笔下哪有源源不断的文字流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有投入情感才能写出情感饱满的文章。所以我想告诉家长,要想提高孩子作文水平,平日里就要注意培养丰富孩子的情感世界。 作文是最具个性化的一个学科,越优秀的作文其个性色彩越鲜明。我给孩子上课,从不一刀切,不拿一个标准去卡学生的文章。我训练孩子写作文大力鼓励...
作文可以虚构,但是不能虚伪
2016-01-07 16:47
37640
虚构是学生作文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虚构可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虚构可以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近年来高考试卷中都提示考生作文可以大胆想象,编写故事。因此对学生作文中的虚构,我们不必遮遮掩掩,视之为欠缺,而应理直气壮地扶持,只要他表达的是真情实感。 文章的真伪在于表情达意。表情达意的真实就是要讲真话。巴金说过,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文章是抒写性灵之物,主要就在于把自己内心真实的精神活动展示出来,与别人交流,不真实即失去了交流的基础,因此,这表的“情”达的“意”绝对假不得。...
写好作文并不难
2016-01-07 17:28
36261
写作之事,本来就没什么秘诀,它一半靠天赋,一半靠后天的长期学习。我儿子之所以一上手就能在写作文上有不错的表现,我想也与他的长期学习有关。他在下笔之前就诵读过不少传统经典,能背诵下来的优秀文言文就有八万多字。他非常喜欢读书,读了很多科普、科幻及战争史的著作,如霍金的《时间简史》《果壳里的宇宙》、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
推荐文章
架起文学与影视沟通的桥梁(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2023-11-24
聚焦互联网时代书店转型
2023-06-21
如何玩转北京国际图书节
2023-06-16
240万字《广东文学通史》问世!广东省作协七十芳华正青春
2023-05-25
纪念林斤澜百年诞辰暨温州文学高质量发展恳谈会在温州举行
202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