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好作品全靠走出来
来源:未知
作者:苗恒
发表于: 2016-03-18 14:50
今年我提了两个提案,一个是有关“文学、文化如何在公共外交当中发挥作用”;另一个是有关“加强对‘非虚构’作品真实性的把关”。
先谈谈第一个提案。我认为,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外交在世界上备受瞩目,通过一些普通的外交事务,很难实现国与国之间的相互沟通;然而,通过文化、文学进行沟通,却非常便捷。因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实际上都存在感情的问题,文学很容易打通这层关系。比如,我们对俄罗斯的感情,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源自我们对俄罗斯文学的了解。这种由文学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感情,渗透进我们的血脉当中和思想深处,我觉得特别重要。同样的,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来自中国文化、文学的力量,也可以在外交当中可以起到独特的作用。因此,我建议国家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再来详细说说第二个提案吧。这个提案是基于当下文学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它关注的是近几年国内新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非虚构”。实际上,“非虚构”在我国不是一个新鲜的东西,它就是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比如上世纪30年代夏衍的《包身工》,上世纪50年代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和新闻的要求是一样的,要严格地审查、核实后才可以发表。但是这几年来,有些人为了回避审查制度,引进了西方文学界的“非虚构”概念。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立法,加强对“非虚构”类文学作品的真实性的审查。“非虚构”必须是客观真实的,有人认为主观的“真实”,或者是主观的“非虚构”就可以了,这是不对的。我认为,除了文学手法以外,其他内容都必须是客观性的。
我们强调,作家要扎下身子深入生活,而身处第一线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对纪实文学作家、报告文学作家来说非常重要,对“非虚构”作家而言也同样重要。法国著名作家左拉为了写《铁路工人》,趴在拉煤的火车上待了15天;《人间喜剧》的作者巴尔扎克为了生动刻画作品当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长期的生活体验;李白、杜甫写了那么多精彩的作品,都是靠脚走出来的,他们对生活的感受成就了他们的经典作品。我觉得今天的作家,不存在知识、技巧方面的问题,而是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不够。作家一定要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去深入他们的生活,尤其是要了解和深入他们的情感生活。要尽可能地让我们的心和身子都扎下去,落到地上,才有可能取得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下一篇
搞好中高考作文的五个一工程分享到:
相关动态
搞好中高考作文的五个一工程
2016-03-23 14:43
34337
五个一分别是:一个好的立意,一个好的层次规划,一个好的素材群(包括事实素材和理论素材),一个好的手法整合,一些好的亮点。这五个一,对于高考得分非常重要,是任何一篇高分作文都必须做好的。 就立意而言,学生们应该进行针对性专项训练。学生必须掌握高分立意的几个基本特点:准确,深刻,新颖,可操作。在具体的训练中,每个学生应该做到立意三选一,可以确保立意不偏题、走题、跑题,确保立意高大上。 在文章的层次规划方面,学生应该训练规划文章的段落数和每段的大致字数,并且规划好文章每段的素材数量,包括事实素材和理论素材,为文章的总体写作立定完好的结构框架。 凤头猪肚豹尾对于文章的品质保证,非常重要。开头与结尾占据文章分值的比重非常大,学生在训练时,必须高度重视。一个诗意的、新鲜的、与众不同的开头,往往能够吸引阅卷者的眼球。结尾要做到简洁有力、耐人寻味。学生要能够打造个性化的开头与结尾,使文章的头尾靓丽。文章中间...
新闻写作应该如何创新?
2016-04-05 10:40
36029
创新之路从根本上说在于:对新闻 写作 基本规律的理解以及寻求这种规律和具体情况的结合。 新华社记者徐占琨说:我们提倡破格作文,不拘一格写新闻的意思是,不拘泥于固定不变的格式去写新闻,不能误解为完全不顾体裁规格的要求去自由驰聘。各种新闻体裁,如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等,都各有特点和一般的 写作 规律,是要遵循的,不能破除的。我们要破除的是固定不变的格式,僵化的教条。(徐占琨:《提倡不拘一格写新闻》,载1982年第4期《工人日报通讯》) 他的话是很有道理的。新闻 写作 是有规律的,创新不是破规律,而是破僵化的教条。至今为止的体裁都是多少年来无数新闻工作者的辛勤创造的结果,是在实践中符合客观规律创造的固化物。因此不能轻易地否定,更不要认为否定已有的东西就是创造或创新。这样的创新太容易了,它只要说一个不字就可以了。 现在我们的记者在新闻 写作 之中所以不能创新,首先不在于他对新闻规律的理解得太多,对基本的...
小学三年级语文作文学习方法大全
2016-04-07 08:36
35149
父母对孩子的习作修改,要主张多留少删、多就少改,多表扬少批评,这对保护孩子学习写作的积极性大有裨益。 总结孩子们完成作文后,父母要和他分享写作的快乐,逐步引导孩子认识到习作是一种交际工具,是生活的需要,而不是应付学校考试的任务。与此同时,习作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也将极大地鼓舞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 ...
推荐文章
架起文学与影视沟通的桥梁(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2023-11-24
聚焦互联网时代书店转型
2023-06-21
如何玩转北京国际图书节
2023-06-16
240万字《广东文学通史》问世!广东省作协七十芳华正青春
2023-05-25
纪念林斤澜百年诞辰暨温州文学高质量发展恳谈会在温州举行
202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