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改编成影视剧 乱象纷纭难成经典

来源:编剧帮

作者:苗恒

发表于: 2016-03-14 15:49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电影也是相当重视文学性的,改编文学名著素有传统,鲁迅、茅盾、老舍、巴金的小说都曾搬上过银幕。真正产生影响力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五代导演改编当代文学名作,推出了一批经典影片。如张艺谋的《红高粱》、《活着》和《菊豆》,分别改编自莫言、余华、刘恒等作家的名作,并在国际上为中国电影赢得了声誉。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孩子王》也是根据李碧华、阿城的作品改编的。进入新世纪,很少有国内导演改编当代文学作品,也没有出现《红高粱》、《活着》之类的经典作品。

  “这个时期中国电影开始市场化,电影拍出来不挣钱不行,电影人都想做跟市场紧密接轨的商业影片。而这时文学却开始边缘化,社会影响力日益下降,改编成电影的商业效果也不好。”

  编剧苏健说,这导致了中国当代最好的小说也没人去改编。

  一方面是对现当代文学名作持冷淡态度,另一方面却热衷于改编古代文学名著或经典题材,《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都有人改编电影。如改编自三国题材的《赤壁》、《关云长》,改编自蒲松龄小说的《画皮》,改编自《西游记》的《西游降魔篇》、《大闹天宫》,改编自传统题材的《白蛇传说》、《赵氏孤儿》等影片,有些在市场上取得了高额票房,但口碑普遍不好,没有一部称得上是改编成功的作品。

不过,近年来当代文学名作的改编,似乎有点要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情形。第六代导演王全安试图赶超第五代导演,改编了陈忠实的《白鹿原》,结果毁大于誉。冯小刚一本正经地拍了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虽口碑尚可,但票房远远低于预期。

  知名影评人曾念群对此很不乐观:

  “如果当下有导演改编成功,会起到带头作用。但《白鹿原》的失败,说明国内文学名著改编有风险,其他人会望而生畏,对接下来的改编会有抑制作用。”

形式需创新,内容取舍难

  由于文学和电影分属不同艺术类型,要把文学名著拍成电影,又要不丧失原著精华,难度极大。但好莱坞自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成功率却很高,即便是已经改编过十余个版本的《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最新版电影仍然令人眼前一亮。

“即使你对原著故事很熟悉,看电影还是会有新鲜感觉。两部小说我是耳熟能详,看电影之前并不抱很大期望,但电影真的拍出了新意,让我很感动。”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金燕说

  “这两部电影,一部借鉴了舞台剧的形式,另一部采用音乐剧的形式,在表现形式上都有创新。”

  在金燕看来,文学名著改编不仅要形式创新,内容也要取舍得当

  “尤其是大部头名著,往往有大量心理分析,编剧要学会取舍。”她举例说,小说《悲惨世界》,芳汀从工厂里被赶出来,本来有很长一段故事,电影只用了三五分钟的戏就表现出来了,还非常感人。影片也没有把法国革命仅仅当作历史背景,而是正面呈现革命者群像,其效果更加震撼人心。

  相比之下,《白鹿原》就很让人不满足,影片对小说亦步亦趋,抱着忠实于原著的想法,形式结构却散了架,丢掉了故事的内在灵魂。苏健认为,电影《白鹿原》与小说的差距就在于导演贪大求全,“电影毕竟只有两个多小时,充其量是个中篇小说的量级。如果把长篇小说拍成电影,必须有所取舍,不可能把整个小说表现出来,可以一个人物为中心,讲这个人和其他人的故事。”

  至于电影改编是否要忠实于原著,苏健认为可视不同情况而定。对于经典文学名著,由于不同时期已有很多改编的版本,拍成电影可以做较多尝试,增加当代感。

  “经典文学名著可以大胆改编,编剧要考虑当下观众的审美趣味,在情感上与观众产生沟通,关注当下观众的生活困境和精神状态。”

  他认为,《西游降魔篇》是对“西游文化”的颠覆,周星驰借用《西游记》的文学素材,表达自己心中的东西,这种做法还是可取的。

  但是,对于很少被改编成电影的当代文学名著,电影改编最好尽量忠实于原著。“我也参与过改编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片方甚至要求把原著里的人名、地名都改掉,这完全没有意义,对原著作者也不尊重。”

  苏健认为,要想改编好当代文学名著,导演一定要从原著中找到跟自己共鸣的东西,彼此产生化学反应,对小说内涵进行视觉转化。

只看到商机,经典成外壳

  据曾经担任过张艺谋《活着》、《英雄》等影片文学策划的作家王斌介绍,当初张艺谋能成功改编余华、莫言的小说,就在于这代人都是从“文革”的苦难中走出来,电影创作者和作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高度一致的,有着强烈的精神共鸣。进入新世纪以后,王斌坦言,很少见到适合改编成电影的当代小说了,文学界相对沉寂。

  时至今天,电影创作者、作家对历史、现实都缺少共识,精神上缺少交流,改编当代文学作品的兴趣也就没那么高了。

  大量改编自古典文学名著和传统题材的商业片,更多是为了市场的需要而不能尊重原著。王斌指出,虽然《满城尽带黄金甲》借用了《雷雨》的故事原型,《夜宴》借用了《哈姆雷特》的故事原型,但都没有保留对原著精神内涵的认知,在心灵、精神上已经枯萎,只剩下一具骷髅。

  又如《赵氏孤儿》,故事能够流传到今天,就在于其中的人物阐释了义与信,但陈凯歌的电影抽掉了这个主题,影片已经不是原来的东西。

 “赵氏孤儿这个故事长在我们的文化土壤之中,一个民族用集体无意识记住了这个故事,肯定有其价值。”王斌感慨,后人改编经典名著,应该理解其思想深度,而不是一味颠覆。像黑泽明导演的《乱》,也借用了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的故事原型,但注入了自己的想法,改编得非常成功。

  实际上,很多古装片都是拿了文学名著和传统题材做外壳,装进去的却是最庸俗的内容。“现在有些制片方,拿到名著改编版权,只看商机,不会朝打造经典作品的方向努力。”曾念群说,很多电影会把现在流行的小三、闺蜜话题加入古装片,加入现代人自以为是的东西,对原著没有什么深刻把握。如《画皮》就借古典的壳,表达现代女性的情感生活。

  曾经成功改编《活着》、《霸王别姬》等影片的著名编剧芦苇感慨,从改编技巧上讲,改编长篇或中篇都不是问题,主要是如今电影文化价值观混乱,艺术目标不清楚。他曾参与吴宇森导演的《赤壁》编剧,但后来主动退出了。“《赤壁》把一部气壮山河的历史正剧,加入一些时尚搞笑元素,什么都没说透。”他解释,当初吴宇森想把《赤壁》拍成和平、团结的主题,但他觉得赤壁之战就是以弱抗强、独立自主求生存,根本没有和平的主题,影片对主题表现就显得很混乱。

  改编文学名著,国内导演往往把握不了原著的精髓,还习惯于往下半身低俗方向发展剧情。“比如《赤壁》、《金陵十三钗》里安排的床戏,就透露出制片人很龌龊的心理,好像观众很喜欢这种戏份。”电影市场研究专家蒋勇说,好莱坞很少有戏说类电影,更不会随便拿名著来戏说,但国产片经常这么做,只看商业价值不顾艺术价值,不可能拍出《指环王》三部曲那样的史诗作品。

功利大环境,难出好作品

  《白鹿原》上映后,芦苇曾不满地表示,当前国内电影大环境很浮躁,不适合在这个时候改编这部小说。“好莱坞还把电影当作文化艺术来评估,奥斯卡奖都颁给严肃电影。现在国内电影人没有这个目标和追求,不把电影当作民族精神文化来追求,票房就是一切。”芦苇至今仍然认为,《白鹿原》拿情色炒作来谋取票房,可以看出这一代电影人的疲弱无力和对民族文化的不负责任。

 

  回忆过去跟张艺谋、陈凯歌合作,芦苇深有感慨。“他们三四十岁时拍的片子让世界惊叹,但现在他们拍的电影怎么样?商品化让他们无法坚守艺术立场,放弃自己的原则。他们现在的身份不只是导演,还是老板。”他说,陈凯歌拍《霸王别姬》时只是导演,非常纯粹,现在身份就多了。王全安跟芦苇合作拍《图雅的婚事》时也只是一个导演,但拍《白鹿原》,却一人身兼导演、编剧、制片人等五个职务。

 芦苇的话得到不少业内人士的赞同。“张艺谋改编《红高粱》、《活着》的时候,不用考虑票房市场,只要拍出好作品。”蒋勇认为,现在的大环境变了,导演和创作团队既要考虑口碑又要考虑市场,有时就两头不讨好。他举例,现在改编一部长篇小说,电影只要超过两个半小时,院线就会要求片方删短,而导演也为了市场会主动配合院线要求。但在好莱坞,导演根本不会担心这种片长问题。

  文学名著也许更适合拍艺术片,探讨人性、命运,并不适合拍成快餐式的商业片。而当下国内电影市场被商业片垄断,整个产业链都在为商业片服务,艺术片缺少生存空间

  “如果导演没有知名度,没有市场号召力,改编文学名著的电影很难有市场。”王斌认为,目前只有张艺谋、冯小刚等少数导演拥有强大资源,可以去改编文学名著。新人导演缺少资源,没有机会去拍大部头名著。

  实际上,很多影视公司买下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权,却囤积在那里,并没有真正拍摄。据业内人士介绍,一些影视公司将名家小说影视改编权收购,建立自己的题材库。影视改编权的签约,一般只有几年,时间到了,还需要转让、续签。就像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10年前就把电影版权卖给了韩国公司,但至今没有开拍。贾平凹的《废都》于2009年解禁后,即被浙江金球影业抢得改编权,但目前仍认为条件尚未成熟,也还没有拍摄。

  文学作品改编难,除了电影人心态浮躁之外,审查机制也是一大难题。“当初,小说《白鹿原》为了获茅奖都进行了修改,改编成电影就会有更多限制。”曾念群如是说。芦苇也感叹,《活着》至今还不能公映,也没给出个说法。像小说《废都》、《丰乳肥臀》、《许三观卖血记》等都涉及到不少暴力黑暗元素,要是拍成电影,内容肯定会受影响。

  业内人士认为,现在国内导演大多本身能力就不够,既要追求商业市场,还受到创作上的限制,改编名著是很难出精品的。

文学改编厚古薄今非好事

  前不久,华人导演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第三次夺得奥斯卡小金人,引起国内电影界的热议。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李安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大部分改编自文学作品。《卧虎藏龙》、《理智与情感》、《色·戒》、《断背山》等影片的前身都是经典文学名著或当代名作,从武侠小说到经典名著、哲理小说,类型跨度极大。他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既没有抛弃原著的文化内涵,又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成就很高。

  相比之下,内地导演在羡慕李安电影成就的同时,却很少有人像他那样认真对待文学作品。从2002年中国电影实行市场化改革以来,很多电影人都瞄准了古典文学名著和经典题材,但我们并没有看到像《卧虎藏龙》、《理智与情感》这样的作品。大家竞相模仿的是张艺谋的《英雄》模式,用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拍古装大片,追求视觉效果,却忽视了经典题材的文化内涵,拍出来的往往是不伦不类的作品,赢得了票房却输了口碑。

从改编文学名著的角度来说,中长篇小说最适合拍成电影。

  但与西方文学经典名著不同的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数量并不多,比较多的倒是史传、传说等传统题材。中长篇小说是近现代以来才发展起来的文学门类,数量也以现当代文学作品最多,但由于尚未完全经典化,影响力往往比不上古代经典。

  国内制片方目前仍然更青睐古代经典题材,看中的就是这类题材的市场影响力,而且,改编古典题材也很少面临审查的风险。

  事实上,近些年来,不管如何篡改、编造、戏说经典题材,这类影片总是能够顺利上映。相比之下,国内电影人改编现当代文学名著的热情不高,基本上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

  实际上,相对于古代经典题材,现当代文学名著更值得用电影来表现。因为现当代文学作品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的是当下社会的人性,更能够与观众进行精神上的沟通、交流。导演、编剧改编当代文学作品,可以把自己对当下的切身感受、对人性的理解,与文学作品融会贯通,相互碰撞、激荡,最容易拍出好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不乏改编自当代文学作品的经典之作,《活着》、《红高粱》等都是这类作品,而改编自古典文学名著的经典影片却几乎未见过。

  对电影创作者而言,改编当代文学作品不仅需要智慧和勇气,更需要眼光和思想。当初,《红高粱》、《活着》被拍成电影时,这两部小说还算不上名著,但导演张艺谋确有发现作品价值的独到眼光,能让电影和小说相互辉映。然而,今天的电影界跟文学却很少互动,很少去真正关注现当代文学作品,更谈不上发掘未来的文学名著了。

  他们更多地被流行趣味所吸引,比如陈凯歌的《搜索》就改编自网络小说,张艺谋改编畅销小说《山楂树之恋》,也已失去当年的敏锐。更多年轻导演选择自编自导,对当代文学作品甚至不屑一顾,对电影和文学来说,都是一种损失。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苗恒,来源:编剧帮,来源地址:)

分享到:





相关动态

韩剧太阳的后裔评论【观后感】

韩剧太阳的后裔评论【观后感】

2016-03-15 08:53

22271

《太阳的后裔》是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言情剧(不要以为背景是战场就不是言情剧),也是近年来少见的尚未播出就依靠中国版权收入便收回成本并大幅盈利的一部韩剧。但同样,它也是拍摄周期最长的一部言情剧。81集的《芈月传》拍摄了5个月、54集的《琅琊榜》拍摄了4个月,而这两部剧绝对代表了2015年国剧在拍摄和制作上的最高水准。可《太阳的后裔》16集的容量拍摄了整整7个月!!!...

2016学习两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2016学习两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2016-03-15 10:33

19824

全息作文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16年3月学习两会精神心得体会的文章,希望这篇学习两会心得体会文章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其实呢,两会心得是自己的所感所想,绝对不能抄袭别人,要原创,偶尔借鉴一些别人的思路也是好的。...

公务员辞职信:文言古文白话夹杂道尽心酸【评论】

公务员辞职信:文言古文白话夹杂道尽心酸【评论】

2016-10-27 09:26

24139

河南安阳公务员辞职信引发网友关注。文章文白相间,文采飞扬,用诗一般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工作感悟,畅谈了自己对时政的看法,最后道出了辞职原因。读来酣畅淋漓、发人深省,不禁为体制内流失这位人才扼腕叹息。...

    本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