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揭秘:创作《白鹿原》的心路历程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苗恒

发表于: 2016-05-04 19:44

                               陈忠实“解密”《白鹿原》创作历程

  前些日子,在西安举行的盛大文学全球写作大展颁奖活动上,见到陈忠实。《白鹿原》之后,他出版过不少作品,但也不过静水微澜,没有太大的反响。多数人提及陈忠实,依然是《白鹿原》――作品问世后近20年中,历经无数采访和对话,一而再地谈论《白鹿原》,陈忠实是否有点无奈和烦恼?

  他把这一切做了个了结,用《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上海文艺出版社)回答了所有。在颁奖活动间隙,甚至在等车的几分钟里,我们见缝插针地做了一次简短的采访。

  为什么要写“后记”

  陈忠实几乎不写后记或自序。因为他总认为作家是用作品和读者交流的,作品发表出来,没有多少必要再说什么。所以,在陈忠实已经出版的60余种小说、散文选本和文集中,只有在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第一本书――短篇小说集《乡村》时,写过一篇不足千字的后记,此外他几乎没有写过什么自序或后记。

  可是,多少年来不断地有人采访,搞评论的也想了解《白鹿原》的创作过程,甚至有多家出版社约请陈忠实写自传。当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魏心宏再次提到这个问题时,陈忠实真诚地说,没有打算写自传,但是可以考虑试写《白鹿原》的写作手记,着重点在写作生活本身。他说:“对我而言身价在写作,任何经历没有意义。很多老农灾难更多,为什么不让他们写写自己的经历?关注作家,无非是因为他的作品。”

  创作《白鹿原》,自定三条约律

  写完《白鹿原》书稿的最后一行文字并划上最后一个标点符号的时候,陈忠实的两只眼睛突然一片黑暗,脑子里一片空白,陷入一种无知觉状态。“我背靠沙发闭着眼睛,似乎有泪水沁出……我在这一刻的感觉,不仅没有狂欢,甚至连往昔里写完一部中、短篇小说的兴奋和愉悦都没有。我真实的直接的感觉,是从一个太过深远的地道走到洞口,骤然扑来的亮光刺激得我承受不住而发生晕眩;又如同背负着一件重物埋头远行,走到尽头卸下负载的重物时,业已习惯的负重远行的生理和心理的平衡被打破了,反而不能承受卸载后的轻松了……”在《生命历程里的一个下午》里,陈忠实记录了完成《白鹿原》的真实感受。

  他回忆自己当初所做的心理准备,是“沉静”。为此,他给自己立下三条约律:不再接受采访,不再关注对已以往作品的评论,一般不参加那些应酬性的集会和活动。“三条约律也是保障整个写作期间能聚住一锅气,不至于零散泄露零散释放,才能把这一锅馒头蒸熟……当我完成这部书稿之以后,便感佩当初的三条约律拯救了我的长篇,也拯救了我的灵魂。”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白鹿原》

  作品写完之后,他有两种估计,一是这个作品可能被彻底否定,根本不能面世;另一种就是得到肯定,而且会引起一些反响,甚至争论。“不会是悄无声息的,因为作家自己最清楚他弄了一部什么样的作品。”1993年3月,陈忠实与当时的《小说评论》主编李星对话时,这样说。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写作的过程中,完全进入当年构思写作的情景当中,做了一次回味。凡是能够忘记的,都是不值得记忆的。近20年的经历,凡记忆犹新的,都是写作中感受至深的。写起来,是心灵上的某种回归。”陈忠实说,整个写作过程是愉快的,因为所写的话题,不仅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起来有一种重新温故的新鲜,而且经过十余年的沉淀和淘汰,芜杂的东西消逝了,能够留下不能遗忘的事,无疑是当年思考最激烈包括刺激最强的人和事。

  陈忠实把自己的创作生涯划分为两部分:没有发表作品以前和发表作品以后。1957年,上初二的陈忠实开始在作文本上写下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老师对这篇小说评价很高,打了5分,还加一个“+”,从此就注定了陈忠实一生的爱好。1953年之后,他把这归结为“寻找自己的句子”的开始。

  他说当时自己完全是过一种“文学瘾”,像抽烟一样,没有把文学当成一种事业去做。真正创作是从新时期开始的,那时候他感觉到文学可以当作事业来做了,就请求调到西安郊区文化馆去,处于半专业状态。1979年一年发了十部短篇,以后每年都以这个速度进行。1982年,陈忠实开始写中篇,1988年春开始写长篇,创作《白鹿原》。

  进入到长篇《白》的创作时,企图要“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句子”的欲望是前所未有的。真正寻到了吗?陈忠实不确定。他说自己还会继续寻找。这句话是海明威说的。他特别佩服,海明威把作家创作这种颇多神秘色彩的劳动用一句话给说透了。作家倾其一生的创作探索,说白了,就是这句准确而又形象化的概括:“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没有作品,自己跟一般农民没区别

  遗憾之处是,《白鹿原》出版后的反响,以及茅盾文学奖评选过程中的波折,已经不属于写作本身,因此被排除在“写作手记”之外。

  问及陈忠实眼下关注的事情,他有些无奈地说,写序、读作品占的时间很多,很多是非写不可的,写了这么多年,大概也写了上百人的序。那么,他还有写作的打算吗?“我不说明天要做的。”陈忠实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溢满朴实亲切的笑。他说,没有作品,自己跟一般农民没区别。

  陈忠实有一首词:“倒着走便倒着走,独开水道也风流。自古青山遮不住,过了灞桥,昂然掉头,东去一拂桥。”他说,自家门前的小河受三势所逼,是倒着流的,只能往西。人的创作也是这样,有人也许一路向东,有人开始时可能要走些弯路,但终归会流向大海。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得不断地寻找自己的突破口,一个阶段一个突破,这样逐步地发展起来。期待陈忠实,还能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 舒晋瑜  )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苗恒,来源:中华读书报,来源地址:)

分享到:





相关动态

美国教授:中国留学生写作能力很差劲

美国教授:中国留学生写作能力很差劲

2016-05-04 17:23

17008

参考消息网报道 中国学生近年大举赴美国留学,据美国国际教育学会的统计,中国赴美留学生人数去年已突破30万,约占美国大学国际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 据香港《东方日报》网站5月3日报道,有美国教师批评,不少中国留学生水平不足,跟不上课程进度,难融入班级,拖累授课质量,并指部分中国留学生不适合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 纽约大学教授丽贝卡早前向内地媒体表示,中国留学生是她授课的一大负担,他们几乎不懂如何理性分析一段文章,要达到理性思考或写作的基本要求十分困难。 俄勒冈州立大学罗杰教授亦指,该大学会计学研究生中,中国留学生人数已超过美国学生,令他难以坚持原先的教学目标。 据悉,中国留学生成为美国教育界的大客户,仅在2013至2014学年,中国留学生为美国经济贡献约268亿美元(约1734亿元人民币)。...

吴天明电影百鸟朝凤影评观后感:匠心与良心

吴天明电影百鸟朝凤影评观后感:匠心与良心

2016-05-18 09:26

17527

近几日,你我的朋友圈或许被一部名为《百鸟朝凤》的电影所刷屏。作为吴天明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百鸟朝凤》在整个电影圈和业内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这部影片也被很多人称为良心之作。而著名电影投资人方励为电影《百鸟朝凤》直播下跪求排片,更为此话题引来了爆点。现在这部片子已经 吴天明导演将关注视角对准生活在黄河边上的一代又一代以吹唢呐为生的人们,他们是老一辈中国百姓的真实写照。电影采用了现实主义手法,记录着在面临外来文化冲击时,平凡的唢呐匠的坚守,不断思索拷问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去留问题。 电影所展现出的中国百姓的工匠精神是最令人感动的地方。从师傅的传授到徒弟的学习再到继承人的选择,无一不体现着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当焦三爷在展示他所心爱的宝贝唢呐时,眼神流露出的喜爱,绝不亚于一位男子在注视心爱姑娘时的爱恋。然而唢呐于他,不只是爱人,更是生命,甚至比生命更重要:身体虚弱时,他为无双镇的唢呐不能演奏而...

怀念陈忠实:要作文先做人【附陈忠实珍贵手稿】

怀念陈忠实:要作文先做人【附陈忠实珍贵手稿】

2016-05-18 10:50

17311

陈忠实老师遽然离去,文坛内外一片哀悼之声。有说《白鹿原》乃中国当代文学的扛鼎之作,有赞忠实老师为人品格高尚,有痛哭中国从此失去一位真正的作家说句也许并不夸张的话,在中国,没有不知道陈忠实的;即或不知道陈忠实,也都知道《白鹿原》。 一个作家活到这份儿上,真让人敬仰陈忠实老师给作家这称号,挣来了多么大的荣誉啊! 我始终忘不了陈忠实老师的一件小事: 2012年,电影《白鹿原》制作完成,但还未最后定稿,我有幸先睹为快,陈忠实老师亦在...

    本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