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小作家》小学生作文赏析——天虫织梦。。。
来源:《奔流·小作家》编辑部
作者:陈天祺
发表于: 2025-03-08 10:15
作者:陈天祺 10岁
奖项:二等奖
来源:《奔流·小作家》全国中小学生全息作文大赛
原文:
天虫织梦:从神话到丝绸之路的传奇
江河湖海,奔流不息,日月星辰,斗转星移。繁华的地球,曾演绎出无数物种的诞生和蜕变。一类类物种登上地球舞台,似如群星闪耀,光彩照人,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地球经历过几次震荡变迁和各种灾难,许多古老的生物类群如同昙花一现。
正如《庄子》所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昆虫世界仍然昂首挺胸,生生不息,绵延至今,成为地球上大家族王国。目前,地球上已知的昆虫种类约100余万种,在所有生物种类中占比超过50%,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试问蚕这种鳞翅目吐丝昆虫从何而来?何时横空出世?先人们对此迷雾重重,只能顶礼膜拜,今天的人们也只能沿袭先人们传说,追寻“活化石”的线索,探索蚕的起源。我们现在可以说蚕起源早于人类,养蚕的发明起源与中国,这是无可争议的史实。但何人发明了养蚕?如何发现?
谁敲响世界养蚕的钟声
相传,在远古时候,水土丰沃的天中大地上,有一个西陵氏族。西陵氏族首领的家里生了一个女儿,这姑娘叫嫘祖。据说她出生时,雷霆交加,风雨大作。父母不知何故,只好祈祷上天,保佑平安。可是女儿出生后安然入睡,体态俊美。嫘祖长大后,更是出落成一位勤劳、聪明、善良的大姑娘。她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长得如花似玉,周围的人都很喜欢她。嫘祖的父母每天都要上山打猎,嫘祖就跟他们一起,去山上采摘一些野果子,为家人食物充饥。一天,她路过一个山坡,山坡上长了很多桑树,桑树上结了很多红紫色的桑果,还有不知道的白色“茧子”。她便坐在一棵桑树下休息。采了一些红紫色的桑果尝了一下,惊奇地发现这个果实味道真好,带回家大家吃过后也非常高兴。从此以后,嫘祖每天都要上山采摘桑果。周围的人们都知道了桑果的美味,也开始采摘起来。在那个饥寒交迫的年代,山上这片桑树林不知道帮助了多少人。突然有一天夜里,嫘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出现了一个美丽的女神,她微笑着对嫘祖说:“你可还记桑林中的白色果子吗?那果子里面有一个天虫呀,是上天送给人间的礼物。它们吐出的丝可以织布,用这些布做成衣服,就可以保暖御寒了!”嫘祖一听,非常高兴,当即向女神请教要怎么做。女神耐心地教她怎么抽丝,如何织布,最后怎么做成衣服。
桑葚
醒来之后,嫘祖赶紧跑到桑树林里,收集了很多树上的“白果-蚕茧”,嫘祖便按照梦里女神教给她的法子,把茧剪开,留下蛹子,把茧煮了一下,拉开一根根闪光发亮的银丝。她非常激动,知道这个丝可以纺丝织布了。经过几次尝试,终于织成人间有了第一件丝绸衣服。这衣服穿到身上,既暖和又漂亮,还非常轻巧。留下的蚕蛹,有一天变成蛾子,蛾子又会产下很多卵。等到天气转暖,春暖花开的时候,这些卵慢慢变成了蚂蚁大小的虫子。嫘祖便把它们放到竹筐里,采桑叶喂养。等到虫长大了,便又开始吐丝结茧,嫘祖继续抽丝织衣。很快,周围人都知道嫘祖在养一种叫天虫的东西,便纷纷来向她学习。嫘祖非常热心,把自己知道的一切都教给了大家。于是,附近的人慢慢学会了养蚕,抽丝织布了。传说中马头娘的故事大意是:话说在远古的时候,有一个美丽宁静的村庄,村里有一位俊美的少女,长着一张鹅蛋脸,明眸皓齿,俩颊晕红,眉目如画。这少女不仅美丽动人,其清脆的歌声更似山谷中黄鹂的鸣叫,婉转动听,让人沉醉之中。姑娘的母亲早逝,父亲常年在外出阵,唯有一匹心爱的小白马和她相依为命。姑娘常常想念父亲,逢年过节,她都要抚摸小白马的头,倾述自己对父亲思念之情。有一个中秋夜晚,柔和似絮,轻松如绢的浮云,簇拥着盈盈的皓月冉冉上升。皓月当空虽显的素雅宁静,但却给人带来丝丝的哀愁。姑娘一人独自院中,听到邻居家中传来阵阵欢歌笑语,姑娘鼻子一酸,顿时留下心酸的眼泪。小白马见状,伸出红红的舌头轻轻地舔着姑娘的脸上的泪水。姑娘心头一热,抚摸着小白马的头,柔声地说:“小白马,如果你能帮我找回父亲,我就嫁给你”。话音刚落,小白马狂叫一声,冲出门外,消失在茫茫的月色之中。第二天,小白马果然把她父亲带回来,父女相见,十分欣喜。奇怪的是姑娘每次到院中给小白马喂食,小白马不吃不喝,只是狂呼乱叫,前腿腾起,似乎要拥抱姑娘。父亲不解其意,问道:“小白马病了吗?”,姑娘在父亲的反复逼问下,就道出了前几天和小白马说过的戏言。父亲听后非常恼怒,大骂:“你这畜生,还想做我的女婿,简直异想天开”。小白马继续大叫,父亲一气之下,拔出战刀,将小白马刺死,剥下马匹,挂于院中。事以平息,一天姑娘走到院中,看到马匹,心中不免有点愧意,就对马皮说:“小白马,我那时只是和你开了一个玩笑,你为何如此认真,是我害了你,今生不能如愿,等到来生吧”。话音刚落,突然平地狂风大作,马皮蹶然而起,紧紧地裹着姑娘腾空飞走。飞呀,飞呀,姑娘只觉得耳边呼呼风声,她终于在一棵树上停了下来。她睁开眼一看,马皮在渐渐缩小,最后竟变成一个一个拇指大的小白团。几天后,从小白团地爬出很多美丽的蛾子,蛾子交配后,很快产卵。几天后又孵化出很多小虫子,他们不停地吃着树叶,不停地长大,昂首挺胸,恰似白马姿态。这件事有点残忍,故以谐音字给虫子命名为“蚕”,意喻天虫下凡,此事也有点伤心,故将此树命名为“桑树”。从此世人就开始在桑养蚕了。
“活化石“唤醒蚕的溯源
河姆渡文化,是指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宁波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1973年,以发现于浙江宁波的河姆渡镇命名。四年后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二次发掘中发现了一个牙雕小盅。其外壁上雕刻着蚕纹图案。图案是一个虫子的形象,考古专家和蚕学界专家目前都认为是野蚕。这意味着7千年前,我国长江流域可能已经开始利用野生蚕茧作为纺织原料,并无证据说明野蚕已经开始家养了。此后最著名的是山西芮城西庄村仰韶文化晚期(大约公元前4000年)遗址出土的陶蛹、河北正定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中的陶质蚕蛹,形象逼真。1928年,李济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内发现了一个半割的茧壳,这个茧壳与现在饲养的家蚕茧相比,茧型稍小。但那个时候我国还没有杂交种,只是饲养农家土种,其茧型应该小一点。这个考古学同样只能证明我国黄河流域也开始利用蚕丝作为衣服原料了。但在后来的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发掘中,出土了一批丝织品,有绢片、丝带和丝线等。钱山漾遗址属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根据对钱山漾遗址的丝织品,利用现代科学手段碳14测年结果,绝对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这就证明我国劳动人民在5000年就开始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了。蚕进入家养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正定南杨庄出土陶蚕蛹 1958年钱山漾遗址出土的丝带 西阴村遗址半割的茧壳
家蚕格局很高,胸怀宽广,它虽然首先登陆中国版土,与我国劳动人们结识为友,吐丝结茧,抽丝织布,繁荣文化。但作为上帝“特使”,它要完成光浴人类,福祉人间的重任,这个小小虫子用一根银丝将中华文化与东西方文化进行了衔接,构筑了千古称颂的“丝绸之路”。天虫虽小,贡献则大,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我们先人独具慧眼,发明了养蚕。时至今日,天虫明星更加耀眼、闪亮,蚕业与蚕桑文化携手并进,新的“一带一路”必将为全世界人民带来福音!
作文点评:
这篇作文是一篇集历史性、文化性、文学性于一体的佳作。作者通过生动的神话传说、严谨的历史考证和优美的语言,将蚕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作文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之情。
作文征稿:
全息作文网首页点击【全国中小学生全息作文大赛】专题页面,直接注册、参赛,按照提示提交作文作品。
(责任编辑:张一昂)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分享到:
相关动态
《奔流·小作家》小学生作文赏析——笔尖江山
2025-03-10 10:47
9396
所谓创作,无非是在笔尖以己之文采创盛世之江山。有人灵感迸发,拿起笔的瞬间,脑中已浮想联翩;有人厚积薄发,往日的积累拼凑出一篇篇华章;有人宛若细水长流,笔尖流出的墨水诞生出花开般的画卷。...
《奔流·小作家》小学生作文赏析——《玫瑰》
2025-03-11 09:25
3839
娇艳欲滴的玫瑰绽放着炽热的色彩,那浓郁的红,神秘的紫,憨姐的故事便在这绚烂的玫瑰丛中徐徐展开。 记忆里的憨姐,常着一身简约的黑色套装,眉间萦绕着一抹似有若无的惆怅。微风拂过,衣角轻轻扬起,她是一朵即将被风带走的玫瑰花瓣,凄美而又孤寂……...
《奔流·小作家》小学生作文赏析——乡异
2025-03-13 11:00
8580
年关将至,我又能回到别了一年的故乡了。可惜,好像,感觉,故乡变了。或许,是如刘过所说:“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推荐文章
架起文学与影视沟通的桥梁(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2023-11-24
聚焦互联网时代书店转型
2023-06-21
如何玩转北京国际图书节
2023-06-16
240万字《广东文学通史》问世!广东省作协七十芳华正青春
2023-05-25
纪念林斤澜百年诞辰暨温州文学高质量发展恳谈会在温州举行
202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