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立意创新·多角立体法

来源:未知

作者:杨建

发表于: 2015-01-22 09:03

         作文如何选择角度,对于其成败,常常是至关重要的。苏轼《题西林壁》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恰可说明这个问题。角度是指作者站在什么位置,以什么样的视角,以及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审视、认识客观事物,从而描写景物、叙述事件、说明事物、评论问题等。角度不同,思路不同,立意也不同。尽管高考话题作文的主题是唯一的,不能反其意而为之,但是只要巧妙转换立意角度来表现,会令人眼前一亮。如变一般性的歌颂为思考,寄以远虑;或从人文角度来批判,表达忧思;或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纵论价值;或从生物科学的角度表述,推因析果。总之,转换立意角度、进行立体思维的方法很多,只要将其中一两种运用熟练,便能在考场上出奇制胜。常用立意法有以下三种:
 
  一、顺向立意法,即根据材料的中心,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是对原材料中心的具体化。如2003年高考作文,依据《智子疑邻》的故事,提出自己的主张:不能凭感情亲疏远近认知事物,感情阻碍人对事物的认知。
 
  二、逆向立意法,即以原材料的中心为对立面,提出与其相反的观点。如2003年高考作文,也可这样立意:感情是促进人正确认知事物的催化剂,正是人有了感情亲疏,才能加深和促进对事物的认知。
 
  三、辩证立意法,即换一种眼光,变换一个角度看原材料。这是一种辩证思维。它提醒我们多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来思考和分析,进行多角度的审视。如论述学习“苦与乐”,一般同学会说学习是苦的,只有先吃苦然后才会快乐。“换一种眼光”呢?对“苦与乐”的认识是因人而异的,有人认为苦的事,有人却乐此不疲;有人认为乐的事,有人却认为苦不堪言。吃不着苦的苦比吃着苦的苦还苦,是心灵之苦。这样认识立意就会比前一种观点更高一筹。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高考作文立意创新,作者:杨建,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分享到:





相关动态

轻英语重语文 高考作文“升值”说明了什么

轻英语重语文 高考作文“升值”说明了什么

2015-01-22 09:06

6761

2008年高考语文会做哪些调整?附加题部分究竟怎么考?作文会不会加分?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目前江苏2008高考大纲和考试说明正在最后修订中,不久将正式公布。而有关参与讨论的专家昨向本报记者透露,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分值肯定要增加,最有可能加到70分,而附加分40分的命题方向也应当是偏能力和运用,题型不会与已考部分重复。 据介绍,按照2008年高考方案,语文和数学每门160分,外语120分,此外语文和数学还有附加题各40分,划线时将按总分440分(不计附加分)划定每个录取批次的最低控制分数线,上线后再按考生报考的不同专业方向加上附加分投档。比如选考历史的考生将加上语文附加分,选考物理的考生则要加上数学附加分。 昨天,有关专家向记者透露,由于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是160分加附加分40分,所以作文分提到70分是不成问题的。作文分值加大,更要认真抓作文。特别要注意今年高考江苏阅卷小组发布的信息,提出的导向是,提倡朴素文风,要言之有物,...

全国II卷作文估分参考:做到即得45分

全国II卷作文估分参考:做到即得45分

2015-01-31 08:54

6431

一般来说,对一个中学生的考场作文,要求不会很高,只要能写出立意准确,文通字顺,结构清晰的文章就可以了。 作文评判首先要看立意,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只要立意准确,作文就能得一个基本的分数。 全国的作文,所给材料陈述了一个客观事实,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态度并未表露,这就给了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立意,比如:教育和孩子成长的问题;尊重客观规律,不人为干预的问题;全面了解和综合各方信息,注意变化,不能单凭经验办事等等。从这些角度立意都很好。考生作文的立意只要是从材料中得出来的,一般都不能算是跑题或偏题。 第二,作文语言在作文评判中很重要,它是区别作文等次的重要标准。这个作文材料,虽然是个故事,但有很浓的思辨色彩,故事里充满理趣,启人深思。显然作文时不适宜过分抒情,作文语言如果太煽情,恐怕有做作之嫌,得一个基本分都很难,更不要说得到好分数了。如果作文能做到文从字顺,表意明确,语病较少,得...

评论:由高考作文中错一字扣一分新规想到的

评论:由高考作文中错一字扣一分新规想到的

2015-01-31 08:55

6807

媒体报道,0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考试说明规定,高考作文中每错一字扣一分,重复错不累计扣分。这个新规定一公布,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这一新规是国家试图借助高考来规范汉字的使用。有不少人认为此规定过于严格。我们可把是否过严的争论先放一边。先应看到这个新规的很好的导向作用,即以此促使学生重视母语学习,提高正确使用汉字的能力,打好汉语学习的基...

    本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