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老师应该如何写作?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苗恒
发表于: 2015-11-27 08:59
早在10年前,一位教育界的前辈就告诉我:名师都是写出来的。事实到底是不是这样,我不好妄加评价,但这些年因为坚持写作,我充分认识到,对教师个体成长而言,写作确实至关重要。 有这样认识的人绝不是少数。在一些由作者和编辑组成的QQ或微信群里,常看到大家晒自己的“成果”:有些作者写作的速度之快、频率之高,令人咋舌。据说,有的作者十分钟就能敲出一篇“千字文”,在他们看来,新闻评论要的就是速度,就是时效。除了速度,就是“频率”,我常常看到一些“大佬”,在他们的博客或者各大报刊上,同一天中竟能见到4至5篇文章。 在QQ或微信群里,大家都喜欢自称或互称“写手”,这个看似谦逊的称谓,正好准确描述了一些作者的真实写作宗旨——为写而写,当然,这中间也夹杂着一些求取名利的倾向。于是,我们看到,一些老师从早到晚都在各大群里活跃,聒噪而轻浮。 对于普通教师而言,能发表固然可喜可贺,但有的老师的文章看得多了反而会令人生厌,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文章总有两个特点: 一是跟风,什么时兴他们写什么,这些作者“嗅觉”很灵敏。“高效课堂”来了,他们唱赞歌;“高效课堂”遭批评,他们跟着扔石头。一会儿说“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一会儿又说“教育要以人为本”……发表是他们的最高标准,哪里还有什么教育思想和原则。 二是老套,固定的套路,统一的模式,将一个作者的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读,大同小异,似曾相识。有的作者全部的文章也不过那几句话,翻来覆去地说,望而生厌。还有一种“文抄公”,东抄西摘,数数他的文字,打了引号的文字有五成以上,这样的文章也能拿出来发表? 我读陶行知的文章,那可真叫“文章不写一句空”,都是行动的指引和总结。对于普通教师而言,写作应该是行动的记录与反思,并能从中提炼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这样的写作,接地气,有价值。而对于那些“学院派”教育专家,除掉理论的传播和指引之外,他们也应该走进校园,走向基层和草根,汲取营养,让这些理论融入实践,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才是教育的大幸。 当然,无论对于普通教师还是教育专家,观察研究、实践提炼的过程都非常漫长,就像庄稼的生长,急不得。 |
分享到:
相关动态
2016国考举行,申论作文题点赞“学礼”和“德行”
2015-12-01 08:37
10021
2016年国考申论分为副省级和地市级两套试卷,考察的题目不相同,比如副省级的申论大作文主题是“不学礼,无以立”,此话出自《论语》。而地市级的申论大作文主题则是“好政策涵养理性与德行”。中公教育专家分析说,不管是副省级题目还是地市题目,都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关注,主题“接地气”,紧跟国家大政方针,聚焦“以民为本”,让每个人都能有话可说,凸显对“人”的需求和关怀,体现“以民为本”的治国方略。...
你有多久没有给父母写信了?
2015-11-30 08:27
9297
郑州市一所初中在学生中开展征文活动,请学生用文字写下在学校的成长和收获,并邀请家长在孩子的文章结尾处写下“家长寄语”。 在这个被手机、电脑充斥的社会,学生们离开网络,摊开纸笔,静静写下“说不出口”的心里话,不少学生写着、写着掉了泪。学生把作文拿回家,家长们看着、看着也湿了眼眶。...
老师让写爸爸妈妈,留守儿童交出空白作文
2015-11-30 09:56
10108
西安市阎良区电视台记者走进关山某小学采访留守儿童,四年级的小纪没有完成老师头天晚上布置的作文《我的爸爸妈妈》,问及为什么没写,他说:我不会写,我只和爷爷奶奶生活,爸爸妈妈都忘了…...
推荐文章
架起文学与影视沟通的桥梁(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2023-11-24
聚焦互联网时代书店转型
2023-06-21
如何玩转北京国际图书节
2023-06-16
240万字《广东文学通史》问世!广东省作协七十芳华正青春
2023-05-25
纪念林斤澜百年诞辰暨温州文学高质量发展恳谈会在温州举行
202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