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对话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作家要为饥饿的人写作

来源:未知

作者:苗恒

发表于: 2015-12-04 08:58

       不久前,法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与中国著名作家余华,在北京师范大学展开了一场精彩对话。两位作家从一个与现场观众都有关联的“中间人”——“读者”这个身份切入,讲述了各自的写作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写作的意义所在。本文为现场实录精编。
 
  ■整理 解放日报记者 徐蓓
 
  作家的第一个读者是自己
 
  主持人:听说勒·克莱齐奥先生7岁时就开始写小说,一个7岁孩子的写作能有读者吗?
  勒·克莱齐奥:起初我的写作是不得不写。因为我生于战争年代,书籍、报刊十分匮乏,所以只能自己写给自己看。
  关于写作,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想法,就是那首先是跟自己对话。写作本身就是作者和自己的一种对话,它可以让自己的想法有所表达。童年时期,我的写作受到妈妈的鼓励和支持,她用针线帮我把稿子做成书。渐渐地,我写给兄弟姐妹看,写给同学们看,大家很欢迎,我自己也很受鼓舞,越写越多,读者也更多了。
  再后来,因为不满足于写小说,我开始写诗。为了进一步扩大读者范围,我就用英文写小说,投递到英国一家出版机构,却没有回复。于是,我转变方向用法文写小说,终于得到巴黎一家出版社的肯定。
  余华:23岁那年,我在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当时杂志刊物比较火。勒·克莱齐奥先生7岁就写小说,而我到中学也还没写出自己的小说。我是“文革”第一年上的小学,“文革”最后一年中学毕业,写作文常常就是参考甚至抄袭《人民日报》。但是,那时我就在构思小说。“文革”时大量文学作品被销毁,只有少量的书在学生中流传,而且都是些残缺的书,没有作者,没有书名,或者没有开头结尾。没有开头可以忍受,没有结尾实在很难受,所以我只好自己编结尾。
  改革开放以后,文学作品、文学杂志大量涌现,很多人阅读报纸杂志。我当时给杂志投稿,首先要研究这本杂志作品的风格,还得研究为什么会被退稿。好在那时给杂志投稿不要邮票,被一个杂志退稿了,我就换家杂志再投稿。因此,一件作品寄给过很多杂志,可以说我的稿子去过的地方比我去过的地方都多。
  后来,人们渐渐认识到要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就开始去书店读书。对一个作家来说,“为读者写作”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因为人们对文学作品的选择是多元化的。但是,每一位作家的第一个读者,就是他自己。我感觉自己写得好不好,其实就是作为读者的身份在发问。作家有双重身份,作为作者要使小说推进,而作为读者则要把握分寸,所以自己这个读者十分重要。
 
  作家总是想写自己口袋里所没有的东西
 
  勒·克莱齐奥:很多人买了书,就往桌子上一扔,也不去读它,这对作者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上世纪70年代,我跟一批作家参加了一个计划。这个计划是,我们不去出版社出书,我们用油印机油印自己的作品,然后放到大街上,不要钱,让人们随便看,希望直接跟读者建立联系。但遗憾的是,这种方法并没有奏效。
  我见到余华先生很高兴,因为我读过他的书。他的不少书都是为那些饥饿的人所写的,莫言也同样如此。为饥饿的人写作,这让我觉得中国当代文学中还有很大一批人在写现实主义的作品。
  非常遗憾,法国的当代文学有时会偏离这个目标。我说的饥饿,不是因为缺乏土豆带来的,它更是对于文化的一种饥饿。我认为,对一个作家来说,写作的时候不能忘记为饥饿的人而写作这一基本目标。
  余华:勒·克莱齐奥先生提到的饥饿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以及其他的种种。在没有书的年代,书是最好的;而当有了很多书的年代,人反倒变得懒惰了。“文革”时,我很喜欢小仲马的《茶花女》,但读的是节选。我和一个朋友向别人借来这本书,只有一天一夜的时间来阅读,第二天要还,我们俩决定把线拆开,一人读一半。
  现在,我们已经从没有书的时代变成有很多书的时代,每年发行近30万本书,走进书店不知道选哪本好。我们看到,书店里人们坐在地上或者一个角落里,静心读书。这些读者是最好的读者,我们为他们而写作。我们也为那些和自己的生活不一样的人写作,因为作家总是想写自己口袋里所没有的东西。
 
  读者使作家写作时不太孤独
 
  而作家和读者的关系,则温柔了很多。读者会写信给作家,内容大多是说哪些地方打动了他,对处于困境的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等等,作家在此时会得到满足。对作家来说,读者非常重要。作家写作时面对一堵墙,会十分孤独。好在还有读者。我写作的时候,那些读者的面孔就会浮现出来,有时我还会把他们画出来。读者使作家写作时不太孤独。
  余华:作家和批评家就像世界上最糟糕的夫妻,天天吵却天天黏,夫妻是为了孩子,作家和批评家是为了文学。
  作家为什么为读者写作?因为,读者读作品是为了寻找感受,从作品中找到自己人生的故事,作家也一样。批评家总是说哪部作品哪一部分写得不好,而读者一般说哪一部分写得好。我骄傲地觉得,我作为一个读者比作为一个作者好。
  有一次,我和一个餐馆的老板聊天,他说他的儿子作文写不好,问我怎么才能写好。我说多读好文章,不要找毛病,要找优点。后来,这个餐馆老板让自家的厨师去别的餐馆吃饭偷师,厨师回来以后表现有两种:说别的餐馆好的,他的厨艺进步很快;给别的餐馆挑刺的,不久就因为没有进步被辞退了。读者也一样。
 
  未来可能是大家一起创造文学
 
  主持人:作为一名读者,你们会读什么作家的作品?
  勒·克莱齐奥:读古典文学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比如我阅读中国的唐诗,来开拓新的思路。通过阅读,我发现人类的主题都是一致的,比如爱、孤独。所以我觉得阅读可以让我的路走得更远。
  余华:我的写作之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末飞跃的原因,就是那时读经典文学作品后,我也想写一部那样的作品。比如我读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这部作品很了不起的一点是通篇采用对话形式,我就想以后找个机会也要写一部通篇都是对话的小说。写许三观(注: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主角)的时候终于有机会实现了。
  我也读俄罗斯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他采用非常强烈的方式写作,使我不再平静。那种感受好比一个画家听到一个音乐家的作品,比如,当瓦格纳看到色彩非常强烈的梵高作品时,他发现音乐中也能表现出梵高的那种感觉,在音乐中加强情感色彩以后,会出现崭新的和谐。
  主持人:未来的文学会是怎么样的?
  勒·克莱齐奥:写作就像一座桥,可以连接万万年,连接万万人。在我们的时代,传统的纸质写作,到出版社,再送到书店,读者再买书来读,这么一个传播过程也许过去了;在未来,可能大家会共享文学,大家一起来创造文学。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苗恒,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分享到:





相关动态

微写作如何让孩子进步?语文名师给你支招

微写作如何让孩子进步?语文名师给你支招

2015-12-04 09:04

8911

学生如何写作文、老师如何教作文?是一直困扰语文教学方面的疑难杂症。今天下午,来自长沙、株洲、岳阳、郴州等地的300多位中学语文教师来到雅礼雨花中学,参与作文教学论坛活动,交流经验,探讨问题。 首届写作教学名家论坛由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局、雨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由雅礼雨花中学、刘炜伟语文名师工作室承办。活动旨在借力优秀语文工作室群落,构建作文教学研究平台,为雨花区师资建设、教研科研工作注入新鲜血液。 雨花区语文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刘炜伟以微写作大进步为主题,与大家分享了教学经验和成果。微写作的概念是相对于整篇写作的,是一种片段式的、碎片化的、随机的写作训练,写词、写句、写段等均属于此类。刘炜伟结合学生作文实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展示了微作文这一教学概念的灵活多样性,并强调要结合教材,与阅读教学交织进行,要充分利用教材文本和阅读课时资源。 刘炜伟语文名师工作室自成立以来,以语言学用、读写一体为研究课题...

看作家申赋渔怎么教女儿写作文

看作家申赋渔怎么教女儿写作文

2015-12-05 08:50

9838

因为我从事写作,家里的书比较多,从小也引导她多看书,少看电视,所以她书看得比较多。作文,也只是跟她说,我写我心,有什么写什么,跟着真实的感觉走。也因为这样吧,她平时的作文成绩并不高,因为不规范。“好作文”是有规矩的,就像是做数学题,跟真正文字没关系。...

带孩子实践,没出校门就布置作文,这样真的好吗?

带孩子实践,没出校门就布置作文,这样真的好吗?

2015-12-08 08:35

11258

昨天,湖北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创新研讨会在湖北大学举行,与会专家们为素质教育把脉,共谋新思路、新举措。 用实践育人,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和科学思维的能力,这种能力反作用于课本的学习,可以事半功倍。原华师一附中校长、现武汉睿升学校校长李水生用近五十年的教育经验来解读素质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通过实践才能发力,培养学生们能自主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学会设法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掌握思考和学习的能力,获得科学的思维能力比学习成绩要重要得多。 李水生认为,教育者,就应该为学生搭建这些实践的平台,例如设置光伏发电实验基地,开设航天航空选修课,在实验中,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再想办法解决不足,这样,他们就会自主去学习曾经认为枯燥的物理、化学等学科,这样反作用于学习,达到了素质教育最终的效果。 我常常跟老师们说,带学生社会实践,去看大自然,也就是孩子们眼中的玩时,千万不要还没出校门,就布置写作文,这样孩子们...

    本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