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征文比赛,展示写作真功夫
来源:光明网
作者:苗恒
发表于: 2016-02-25 10:27
有幸参加“泰禾杯·海峡两岸好文章”中小学生征文活动小学组终审。在审读了数百份入围儿童习作,回顾日常对儿童写作教学领域的关注与思考,可大致描绘当下儿童写作的发展状况。
送选并入围的都是优质的儿童习作,呈现的突出特质如下:其一,文章内容充实。儿童很自觉地将生活纳入写作表达系统,选材与本次命题“我常对自己说”结合较为紧密。从文章中得见,本次征文儿童基本做到有话写,有生活佐证,有情感依托。可见,海峡两岸的写作教学,在“如何审题”上做得较为扎实,效果也明显。儿童能够依题选材,依题作文,生活见闻成为写作巨大素材库,能随时因需调用。其二,语言表达柔美。可能是入选的作品皆已是优秀的缘故,大部分文章呈现散文化表达倾向,语言精致、表达细腻,让所有评委感叹。在儿童写作中,对语言文字精致化的追求,并能在表达中通过选择、雕琢,最终呈现,这的确是让人赏心悦目的结果,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不得不让人佩服。其三,体裁的多样化。本次征文进入终审的有叙事性文体,也有议论性文体,还有书信、诗歌等。同一命题下以多种文体表达,写作的自由度与文体应用的灵活度在此得以彰显。有参赛儿童还以“给未来的自己写信”“给成长中的自己做总结”等形式创意表达,这些大胆的尝试展示了作者对写作的认识和现有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征文整体可读性得到提升。其四,正能量的弘扬。毫无例外,本次入选征文都具备正能量。“常对自己说”的话充满自我鞭策、鼓励,包含对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的反思、警醒,文章写作过程与结果都带来自我身体的成长与性灵的提升,写作实现了自育功能,令人倍感欣喜。
同时,纵观全部入围的作品,也发现儿童写作尚有可以研究的领域,大有可发展的空间。
首先,让人耳目一新的个性化表达创意还未被激活。也许是在征文活动中求稳、求全的缘故,很多习作呈现出创意的平庸化,未能给人带来视觉冲击力,更无法引发阅读时思维参与的惊与喜。表达时循规蹈矩,结构的平面推进,构思的落入俗套,这些都带来阅读征文时的困乏感。此类问题也成为今后写作教学中最为关注且亟待攻关的研究重点。例如,有一文章小作者将“常对自己说的话”设定为要做“中国好哥哥”,内容直面家中增添小弟弟后带来的变化,写出自己应对变化需要做出的调整,让所有评委在忍俊不禁的同时集体为其点赞。文章的创意是征服读者的第一要素。
其次,童真童趣的缺乏让人忧心忡忡。大多数征文反映的儿童生活都是“类成人化”的,儿童思维都是“亲成人化”的,儿童表达意识都处于“迈向成人化”的进程中。真正反映出独属于儿童世界的童年生活、童言话语、童心创意、童化思想,显得极其稀缺。其实“常对自己说”这一话题,就是鼓励儿童反观自我生活,回到童年世界,畅游思想妙境,和自己心灵对话,梳理自己生活感受的命题,不需要“代圣人立言”,更不需要“学说大人话”。征文参赛中葆有童真的作品尤为吸引人。例如,有一小作者创作了一首自由自在的童诗。语言诙谐,带有时尚气息,大有流行歌曲中的词风,展示了作者内心的活泼洒脱,也表达了面对成长的困扰。相对于暮气沉沉的作品,此文一时间成为评委关注、热议的佳作。
最后,写作的功能性有待加强。征文写作不能为了取悦评委,“表决心”“做检讨”“写保证”一类的写作思路要尽快摈弃。要让文章写就后,真正具备交际交往的功能,做到“写了有用”。本次征文中,不少作品未体现出较为明晰的功能性。例如,写作对象不明确。“常对自己说”的文章究竟写给谁看?要知道“读者指定”会带来话语表达的特殊性、新鲜感,这正是阅读的趣味依存。又如,用什么样的文体表达更为贴切?其实,文体的透彻性、规范性,正是文章阅读时的一大亮点。我们发现不少“童诗”仅仅是断句排列,毫无意识地分行组合,缺乏“童诗”应有的童年话语情趣、童年意象观照、童年心灵折射。再如,最为凸显的是文章写后,可以用来做什么?这是功能性缺失的关键要素。“常对自己说”的征文,写下后可以是成长的印记,也可以成为与人交流的平台,甚至是向未来的自己发出的呼唤,进行的沟通对话。绝不能停留在“事件+教训+反思”的类似“检讨书”的狭隘写作格局内。
总之,本次征文展示了海峡两岸儿童写作此时此刻的“真功夫”,有喜有忧,给写作教学研究者与一线操作执行人都带来了许多启迪,也给媒体在选择与发表儿童习作上带来更多参考,是对过往写作教学的一次大型的整理与检阅,让我们都从中获益。(何捷)
分享到:
相关动态
第32届楚才作文比赛即将举行,刘醒龙担任评委
2016-02-26 08:55
10243
楚才竞赛委员会昨日宣布:第32届楚才作文竞赛将于3月26日(周六)举行,本届赛事继续由武汉华侨城独家冠名赞助。 楚才作文竞赛自1985年举办以来,不断跨越地域概念,从武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015年第31届竞赛吸引华文世界超过9万名学子参加,并首度邀请在汉3000余名大学生参赛。台湾地区参赛规模再创新高,共有超过2.5万名学子参赛,覆盖岛内300余所中小学校,并首次实现两岸学子同台受奖。 本届赛事特别邀请到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醒龙、著名作家董宏猷作为明星评委。在昨日赛事启动仪式现场,刘醒龙与在场一百位小学生分享了他在写作方面的心路历程:写作是过日子,获奖是过年,过年让大家轻松愉悦,但过好每天的日子对人生更重要。他告诉孩子们写作是对语文知识、个体情感的检验,希望同学们通过这场同题作文比赛提高写作能力,成为小小楚才。董宏猷与在场学子们进行了30分钟的亲密互动,这位大胡子老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热情洋溢的介绍,与大家讲述写作的秘...
英国研究表明:喜欢写作的男孩更容易成功
2016-02-27 11:17
10119
英国全国读写基金会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称,男孩子对课外写作的兴趣与实现其潜力息息相关。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这项针对3万名8-16岁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1/3的男生从未或很少有兴趣主动课外写作,女生的比例则为18%。 与之对应的是,1/3的女生每天写作,男生则为21%。不过,调查表明,11岁的男女生在写作兴趣方面的差距正在缩...
读屏时代:碎片化写作和阅读走向何处?
2016-02-27 11:22
10258
话题背景 时代造就了人们感知生活的方式,阅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方便和快捷。在手机、电脑、阅读器等各种电子屏幕上,碎片化的阅读可以无处不在;网络文学看似无序混乱,却同时让写作成为了一种大众文化现象;相形之下,传统文学的发展却显得边缘。然而,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面对读屏时代,文学该如何构筑精神世界,构建时代文明,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嘉宾: 王必胜(作家、评论家,《人民日报》文艺部原副主任) 玄 武(作家、学者、诗人,文学公众号小众创办人) 戴 冰(作家、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索良柱(文学博士、青年评论家)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曹雯 实习生 葛春培 李江 网络写作不会成为拐点 主持人:作为读屏时代的全新精神产品,网络文学甫一出现似乎有些口碑不佳,但却打破了发表、出版的传统壁垒,使每个文学爱好者成为作家的可能性变得更大,也使文学与普通人走得更近。网络文学的出现,是否成为当代中国文学一个拐点,并改变中国当代 文学格局 ? 王必胜...
推荐文章
架起文学与影视沟通的桥梁(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2023-11-24
聚焦互联网时代书店转型
2023-06-21
如何玩转北京国际图书节
2023-06-16
240万字《广东文学通史》问世!广东省作协七十芳华正青春
2023-05-25
纪念林斤澜百年诞辰暨温州文学高质量发展恳谈会在温州举行
202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