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余罪作者常书欣:当过坏人,所以写的真实
来源:新京报
作者:宋珅
发表于: 2016-07-19 11:28
最近,有一部大热的网剧被称为刷夜神剧,看了就停不下来,第一季播出仅72小时就点击破亿,豆瓣评分8.5,网剧《余罪》就这么火了。事实上,这部警匪题材的网剧在播出之前并没有太大名气,谁知一经播出就以黑马态势屡破收视纪录。让观众眼前一亮的,除了主角张一山爆发力十足的演技,还有原作者常书欣创作的精彩故事。对于很多《余罪》的粉丝来说,关于犯罪、关于警匪之间斗智斗勇的博弈无疑最让人着迷,但如何能把这些离普通人生活很遥远的情节写得如此真实生动,“老常”对此一一作了解答。
网剧《余罪》
不同于大行其道的都市剧、古装剧,网剧《余罪》是彻头彻尾的刑侦警匪故事,由张一山挑大梁,讲述了警校学员余罪在一次选拔中成为卧底,潜伏毒窝,由小人物成长为英雄的传奇故事。如此设定,让人不免好奇作者常书欣的背景以及此书的创作初衷。
新报:网剧《余罪》如今有很高的关注度,播出后如此火爆是你意料之中的么?在你看来,这部作品能脱颖而出是因为怎样的魅力?
常书欣:火爆有点出乎意料,原著是2013年的作品,影视化相对要慢很多。我个人觉得魅力在于接地气,年轻态,虽然是警匪故事,但不是悲剧;虽然是阴暗色调的,但用的是喜剧手法,这种文字可能算不上严肃文学,可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每一个调皮捣蛋的男孩,每一个有过英雄梦的男孩,应该都能从余罪以及他们的小伙伴身上找到自己的性格投影。
新报:网上对张一山饰演的余罪评价甚高,作为原作者,他塑造的主人公是否符合你心目中余罪的形象?
常书欣:非常符合,一贱成名天下知,从此节操成路人啊。余罪虽然坏,但是有底线,在大是大非面前,有英雄情怀,给人以震撼。张一山饰演的余罪贱得可爱却不可恶,他把小人物身上那种缺点演得恰到好处,这一点应该最打动人,因为在观众眼中,是无法接受高大全形象的。
新报:当时创作《余罪》这部小说的初衷是怎样的?你的职业并没有警察背景,为何要尝试警匪题材?
常书欣:其实没有太大的初衷,就是想写一个好看的故事,让读者喜欢,让读者买单,换点生活费而已,像余罪在陌生城市生存一样。在我看来,警匪是一对天敌,只要对撞就出戏,我喜欢这种反差很大的角色对撞。对于这个题材,我并不陌生,也不用采访,以前的经历让我接触过很多警察以及坏蛋,对于他们的行事方式,印象很深。而且那时候我努力寻找一个不同于其他人的角度去写警匪故事,想写出点新意,后来就选了《余罪》这样一个身份反差的角度,主人公是心有余罪地去努力活得无愧,就像大部分警察一样,和普通人一样,有情有义、有血有肉。
新报:罪案、刑侦题材的作品不好写,要如何把故事写得真实生动?
常书欣:从人的角度去写,不要从案子的角度去写,其实生动的不是案子,而是各色各样不同的人。把这些人心理及行事上的乖张、纠结表现出来,就是一个好故事了。
个人经历
对于一部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来说,不仅要求作者有出众的文笔,还要有丰富的阅历。而《余罪》的火爆与“老常”的复杂经历不无关系。“我写犯罪写得好是因为我犯过罪,我写监狱写得好是因为我坐过牢。《余罪》里写的故事,基本是我那些年生活的一个缩影。”这也是“老常”在采访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既然故事来源于作者的真实经历,也就无怪乎每一个情节都能传递出直面犯罪的紧张感。
新报:你曾在采访中说,《余罪》中的故事多半来自自己的真实经历,犯过罪、坐过牢,后来人生是如何发生改变的?写作对于你的人生之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常书欣:后来成了家,有了小孩,要养家糊口的时候,认识到作为男人还要有责任感的时候,人生就开始改变了。那时候我也尝试过很多种职业,但结果都很失败,后来幸好遇上了,这才进入门槛不高的网络文学。2008年开始写了第一部网络小说。当时想得不多,想着假如能挣点烟钱零花钱就很幸福了,没想到一直写到现在。写作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把我这么一个边缘人变成了名人,我都不好意思出门了。
新报:你说自己从小就不是个好孩子,曾经复杂的成长经历,如今回忆起来有怎样的感受?
常书欣:回忆,大多数是不堪回首……以前的各种经历把我的人生变成了一部分反面教材。很尴尬的是,哪怕有了点成绩,也没有励志的成分在内。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会老老实实做一个普通人,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守法公民。
新报:你的大部分作品都与警匪有关,是不是对警察这个职业有特别的感情?
常书欣:以前被警察叔叔抓,后来写小说之后,又认识了不少警察朋友。如果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未必觉得警察有什么特别。但如果站到作奸犯科的角度,你会发现当警察是很难的,要对付那些凶狠的、狡赖的、无耻的、卑鄙的等等各色各样的罪犯,那是真难!对警察这个职业,我的感情一半来自于梦想,可能最初的梦想是惩奸除恶,可惜却背道而驰。另一半感情源于现实,我遇到过好警察,他们其实都在试图救助那些执迷不悟的人,总有人在用我们不知道的方式保护着和平安宁,这些人才最值得尊重。
新报:作品受到高关注和好评之后,生活有没有发生一些改变?对这些变化还适应么?
常书欣:变化很大,认识和讨论你的人越来越多,从坏人变成名人是件很尴尬的事,到现在还不好适应,大多数时候不好意思出门露面了。
网络文学创作
写作对“老常”有着特别的意义,年少时的叛逆曾让他走了不少弯路,为了谋生,他尝试过三十多种职业,33岁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从学生时代,常书欣就喜欢看书,上学时因为看小说经常被老师教训,而那些被没收的武侠小说,是他最终走上网络文学的启蒙。“那时候网文门槛很低,就进去了。当时确实是脑子一热进去的,根本没敢想能走到今天。”对经历了太多的常书欣来说,他从来没想过,有一天可以靠自己的文字去赚钱。
新报:在内地,悬疑题材的作品难出佳作,但很多网友看了你的作品之后大呼过瘾,你是怎么做到的?
常书欣:其实悬疑故事,是作者和读者在智商上的较量,我在这种较量上找到了乐趣,我们叫“挖坑”,也就是尽量不动声色地伏笔,挖完坑之后是“填坑”,也就是故事设置,要达到一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果才叫完美,让读者猜到一部分,但猜不到全部,而且觉得你给出的是最佳答案,这个故事就OK了。
新报:罪案类型的小说不好写,难免会涉及需要规避的话题,要如何把握真实与限制之间的分寸与尺度?
常书欣:用正常心态去做,而不是抱着猎奇、博人眼球的心态去描述,你心里自然就有正确的分寸了。
新报:前不久,百度关停贴吧,关于网络盗版的问题闹得沸沸扬扬,网络作家艰难的生存现状也被推上台面,你个人如何看待网络作品遭遇“秒盗”的现象?在您看来,网络作家为求生存,将IP大量影视化是不是一种出路?
常书欣:当贼是可耻的,更可耻的是,偷了东西还拿出来炫耀的人。在我看来,大量IP的影视化是一条路,但不是出路,最重要的是,让更多的底层作者有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让他们自然优胜劣汰,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大量的盗版冲击,让越来越多的作者心灰意冷。
新报:之后有没有新的创作计划?
常书欣:目前还没有,但我会一直写下去,直到写不动为止,我不把写作当职业,但写一个好故事,是我的乐趣所在。(宋珅)
分享到:
相关动态
专访作家阿城:30年用来写作,30年用来做文物研究
2016-07-21 11:46
13638
【财新网】(实习记者 潘蔓玲) 阿城很看重业余者。业余者常常是真正感兴趣的人,是不计成败毁誉、始终追寻下去的人,是始终对自己诚实的人,更是这个世界里广泛存在的创造性力量。 如果阿城是各种领域的业余者,例如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等,那他做出了很多专业者都羡慕的成绩。三十年后,他又一次跨界,从文学领域转身投入文物研究领域。我们从来不知道阿城的专业是什么,所以我们永远在猜他的下一步。 文学只是诸多爱好之一,而且是过去时 至今提起阿城,大家知道的多还是他的小说。 80年代,《棋王》《树王》《孩子王》发表,阿城成了炙手可热的红人,评论界、读者好不热闹。阿城自己却不怎么看中这个。他觉得小说就是讲故事,人人都能讲,只是讲得好不好的问题。 所以,阿城心里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过作家,他觉得自己只是三十年前突然有一阵对小说感兴趣。多年来,不断转移的兴趣和爱好,家里堆满的石碑石像、五金工具、望远镜、苗族乌鸡,还有各种各样...
90后创业者捐赠500万元设立复旦大学文学奖
2016-07-22 15:00
18667
组织叶嘉莹、王安忆、陈思和、刘永翔、严歌苓、朱天心、欧阳江河、西川、黄灿然、王家新等数十位华语文学界的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翻译家、学者担任顾问和评委。每位评委都长期深入地关注该领域下高校的文学创作环境和青年的写作状态,对当代文学有着独到的视角和见解,由他们召集和组织评审,无疑将让评审过程更具客观性、权威性、公正性...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同日pk
2016-07-23 09:19
16055
北京大学2016年自主选拔项目自主招生、博雅人才培养计划、筑梦计划的测试全面进行。据悉,今年参加北大各类自招选拔测试的考生总计约4000人,北洋军阀、可口可乐为何这样翻译比较好等内容均进入考题,同时,北大自招博雅计划语文科目笔试中要求考生写一篇命题作文,题目为网络中的我。 北大普通自招语文比高考略难一些 北大普通自招笔试昨天上午8点开始,11点结束。据考生介绍,北大普通自招笔试涉及语文、英语题目各50道,数学题目20道,全部为选择题。其中,语文考到了古文理解、古诗词鉴赏等内容;语文阅读题目为外国作家斯特林堡的小说《半张纸》。课本上的内容并不多,比较注重综合知识,感觉比高考略难一些,一位来自重庆的考生告诉北青报记者。 与北大普通自招笔试同时进行的还有北大自招博雅计划面试。考场外,一位刚刚参加完面试的文科考生告诉北青报记者,面试一共三道题,分别是中文题、历史题和综合题。每道题给3分钟准备时间,再用15分钟作答。中...
推荐文章
架起文学与影视沟通的桥梁(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2023-11-24
聚焦互联网时代书店转型
2023-06-21
如何玩转北京国际图书节
2023-06-16
240万字《广东文学通史》问世!广东省作协七十芳华正青春
2023-05-25
纪念林斤澜百年诞辰暨温州文学高质量发展恳谈会在温州举行
202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