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被聘为西北师大荣誉教授
来源:青年人
作者:苗恒
发表于: 2016-09-22 09:00
报告会在“三人谈”的轻松氛围中进行,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晓琴担任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特邀出席。甫一开讲,莫言就显示出了朴实而幽默的讲话风格:“非常高兴今天能出现在这样一个温馨的演讲场所,昨晚兰州下雨了,我就在想,我干旱的故乡高密下没下雨,如果到现在播种小麦的季节下一场雨,农民会省很多钱。期待高密也能下一场雨,明年的高粱、小麦才会丰收,我写了《红高粱》,看到故乡没了高粱,心中会很悲凉。”
莫言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童年时的回忆,结合当年的城乡矛盾、时代背景讲述他的经历和文学道路,阐述了一代人“爱故乡恨故乡,恋故乡怨故乡”的情结。而他对故乡的爱恨情仇,也使他从故乡高密走向诺贝尔奖,将一个浓缩的中国近代农村的美丑善恶呈现于世界。他解读了自己的《红高粱》、《丰乳肥臀》、《蛙》等作品的书写背景和人性寓意,聚焦人的命运,表达人性的复杂。莫言与张清华、张晓琴详细讨论了自己各个时期的作品,张清华盛赞《丰乳肥臀》是一部伟大的小说。
莫言先生专场报告会现场摘录
张晓琴:1984年秋天,“高密东北乡”正式出现在您的作品中,之后在《红高粱》里写到“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极端仇恨,高密东北乡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丑陋、最世俗最超脱、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一个作家带着对故乡怎样的爱才能写出这样的话?
莫言:这看似矛盾实际上很统一的一段话,是年轻时候的一段狂言,现在让我写我肯定不会这样写了,这种话怎么能写到小说里呢。我们一直在说热爱故乡,但没有人敢公开地承认仇恨故乡,我这个年纪的人,回头再看,对故乡的感情很复杂。我在农村时,很仇恨它,想离开它,觉得太贫穷太落后,一天到晚辛勤的汗水洒到地上,但土地回报给我们的很少,总是吃不饱。所以千方百计地想逃离故乡。那时农村和城市是天壤之别,农村的姑娘想嫁到城市,那时候的年轻人都想逃离农村。
逃离农村的其中一条路是上大学,但那时候上大学是推荐,家庭出身不好的学生学习再好也没用,对于这点我有很痛苦的感受和记忆,我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曾拿到中学当范文,但我家庭出身是中农,小学没毕业就回家了。所以实际上这条路是很窄的,能上大学的人很少。另外一条路是招工,但农村孩子招工的机会很少。还有就是闯关东,很多人也由此成为了“盲流”。
当我再拿起笔来写农村的时候,我已经是一个生活在城里的人,有了更高的认知和辨析的能力。那时,对故乡不仅是恨,也产生了强烈的眷恋。我感受到了农村和城市差别,感觉到不断扩张的城市对乡村经济、观念的破坏和冲击。我开始怀念我的故乡,那里有着贫困但非常丰富、尽管简单但非常充实的生活。我的故乡成为了我文学的归宿,是我面临的需要深入开掘的矿藏。所以有了一种离开又想回去,回去又想离开的矛盾心理,就有了在《红高粱》里直白、强烈的这种描述,现在我肯定不会这么写了,我会写“我的故乡太可爱了”。
张清华:很多作家是走出故乡,有了深刻的感悟,才拿起笔来记录故乡。鲁迅先生的《故乡》,表达的也是对故乡的这种复杂的情绪。莫言的《红高粱》是追怀古老原始的农村的影子,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称“莫言的作品是世界性的挽歌”是非常准确的,这种挽歌就是对农业文明的书写。莫言的作品是把农业文明的巨变放置在20世纪波澜壮阔的中国呈现出来,成为一首首历史的挽歌。
莫言:在《红高粱》中,我把动词当形容词、把形容词当动词,形容动物的词语来形容人物,语言方面有一些大胆的挑战、尝试,这是受了诗歌的影响。那时候有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这样写,我偏不这样写,我偏和你们唱反调。《红高粱》是年轻人向传统文学挑战的作品,充满了许多逆反的、恶作剧的细节。小说中有一段向酒缸里撒尿的细节,酿酒是很神圣的事情,我偏要一个孩子撒进一泡童子尿,然后一缸劣质的酒反而变成了佳酿,这纯粹是一个年轻人的恶作剧。《红高粱》的选材也很边缘,写土匪抗战。有人提出质疑,我解释说这才显示出抗战的普遍性,深刻性,用最小的、最低的角度,反映最高尚的力量。
红高粱也不仅仅是农作物,变成了一种哲学上的意向,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意境,但具体象征什么,作为小说家不用想那么多。假如一个作家对自己作品中的事物给出特别明确的象征指向,那么小说就会十分单薄。只有作家感受出但没法明确说出时,这样混沌的感受才能产生出更为广阔的生动的韵味。
张清华:莫言写出了许多与儒家文化有距离的作品,野性的、原始的作品。我在看了《丰乳肥臀》后坚信,这是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他描写了中国原生民间社会的毁灭,结构宏大。《生死疲劳》则是对才华的挥霍,过于炫耀。
莫言:作家和批评家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我希望批评家能多提意见,促使我有更多进步。张教授对《丰乳肥臀》全是赞美,的确是结构宏大、人物众多,而另一个作品《蛙》人物少,相对单薄,这可能更符合西方人的阅读习惯。《蛙》中只有一个主要人物“我姑姑”,她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人的命运有两种,一种是外在政治经济因素影响到的,另一种就是人的性格。这部作品的根本点还是围绕着人物的命运来写的。
我希望读者在读这部书的时候,回归到文学的根本上来——读人,看看这样一个特殊人物的复杂性。外国作家写不出来这样的人,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历史,无法放置到这样一个矛盾中去,只有在中国这几十年巨大的社会变革、发展中,才有可能产生小说中这些经历惊涛骇浪的人物,最终使她人性深处的善散发出灿烂的光芒。
莫言先生专场报告会现场互动
学生:您的作品中对人性的描写非常全面,对丑与恶的描写似乎融入了一种清醒的狂欢意识,但是对美与善的描写相对含蓄、节制,请您谈一谈。
莫言:美是需要节制的,含蓄的美是最耐人寻味的。丑和恶是人性当中很有意义的一部分,从中能更清晰地认识到美的可贵,也是一面镜子,照出人的两面性。我写的很多人物是丑和恶的,但他们身上也有美好的一面。我们有过一段避讳谈论丑恶的时期,但只有把人性的丑和恶剖析得更清楚,才能看清美和善。对人性当中丑和恶的善意的夸张、狂欢式的描写会产生深刻的美学趣味和哲学意蕴。
学生:由您的作品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走向了世界,它与您获得诺奖有没有关系?
莫言:小说改编成电影,是一种传播方式的改变,传播到了更广泛的人群。这部小说最早翻译成外文,就是受到了电影的影响,这一点我一直是很坦荡地承认的,没有什么好避讳的。张艺谋这次改编和我的小说是旗鼓相当、势均力敌,我的小说写得不错,他改编得也不错。我不能直接回答电影和我获得诺奖是不是有关系,追根溯源的话,电影为我们这批作家走向世界做了第一推手。
下一篇
作家不能把自己搞得像网络红人分享到:
相关动态
作家不能把自己搞得像网络红人
2016-09-22 14:17
17956
近日偶遇某畅销书作家签售,长长的人龙排出上百米,不少年轻读者手捧一摞书翘首等待签名。此情此景令人欣喜,但书店经理的一番话却令我顿生疑惑,他说接下来作家在其他城市还有好几场签售,要尽快签完赶飞机。如今作家签售已经成了新书出版后的常规动作,不但可以拉动销售,还可以扩大宣传、巩固粉丝。所以如果你关注作家的微博,不难发现许多当红作家几乎成了空中飞人。但作家不是网红,不是靠吸引眼球来谋生的,作家毕竟要靠作品安身立命,没有作品连续问世就变成了空头文学家,没有优秀作品连续问世就会蜕变成二流乃至末流写手。参与社会活动是成名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整天出席各种签售、宣传、会议、讲学,哪还有精力放在创作上?长此以往,恐怕只能拿出令人汗颜的庸作俗品了。 说到底,这就是缺乏定力。定力不够就会随波逐流,迷失方向。定力不够就会目光短浅,缺乏长远大计。对从事文艺创作的人而言,定力有时比才华更重要。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本来一边开酒...
只因作文写不好,老师骂他被停课
2016-09-23 15:30
17701
全息作文网原创点评:学生写作文时字写得不好,忘记写标题,对于这样的后进生,老师更应该耐心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帮助,毕竟“生不教,师之惰”,或许在老师的帮助下,他能够吸取教训,逐渐变好。然而这位老师一言不合就在作文簿上辱骂学生,明显有失师德,不是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停课也是正确的决定。确实应该给这样斯文扫地的老师一个反思的机会了。...
大学文科考试应该有道作文题
2016-09-23 09:32
16976
目前,高校文科的期末考试很多仍采用标准化的试题。一张试卷从填空、名词解释、判断,到选择、简答、论述题等应有尽有。而且,即使是论述题,往往也有标准答案,学生只能按照教材或教师所讲的来回答。这意味着,学生期末复习时,必须完全准确地将教材或教师所讲的内容背诵下来,不能有一点差错,只用了记忆一种能力,感受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其他能力都无从发挥。 这种标准化的考试方式看似公平,实际上是以形式上的公平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公平。因为从答卷中看不出学生对所回答的问题有怎样的理解,更看不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熟悉和掌握情况。这种考试方式更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反而使很多学生形成了平时不学习,只在期末考试前背教材的习惯。作为高校文科教师,笔者觉得,高校文科考试方式方法应改进,加大主观性试题的比重,以考核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主。因为写作不仅有实用的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写作体现思维能力。写作的过程不仅是整...
推荐文章
架起文学与影视沟通的桥梁(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2023-11-24
聚焦互联网时代书店转型
2023-06-21
如何玩转北京国际图书节
2023-06-16
240万字《广东文学通史》问世!广东省作协七十芳华正青春
2023-05-25
纪念林斤澜百年诞辰暨温州文学高质量发展恳谈会在温州举行
202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