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女生付费写作2天赚8000全部捐献
来源:东方网
作者:网络
发表于: 2017-04-24 14:11
听说过捐款做公益,志愿者做公益,可你听说过“卖文”做公益吗?近日,上海市西初级中学初二女生杨新桐就用“00后”的一支笔,做起了公益。短短两天之内,她筹足“稿费”8000多元。这笔钱将随她在今年暑假前往贵州参加某公益机构组织的活动,资助当地学校修缮校舍。
是什么触发了她“卖文做公益”的创意?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用特长做公益更有意义
1米72的大个子、长发,大大咧咧,笑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牙儿,话不多……记者眼前这样一个朴实内秀的女孩,却发明了一个天马行空的创意——几天之前,她发出了“有偿写文”的“广告”。这位14岁的女生写道:“我将于2017年7月10日到7月30日前往贵州……帮助当地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我决定利用自己为数不多的特长来赚取我所需要的钱。”
原来,杨新桐今年暑假准备参加一个名为“雷励青年营”的活动,去到贵州山区帮助当地修缮校舍。活动组织方要求,每位报名者必须用自己的努力,筹得至少5500元的修缮费用,才能成行,到时还要亲手参与到学校的修缮工作。
而杨新桐觉得自己的特长,就是写作。杨新桐在“广告”中写到,自己将会“接单”写作,“需要写文的朋友请告诉我对文章的要求,我相信通过我笔头上的努力可以赢得足够的捐款……我将在7月带上你们的爱心前往贵州。”
两三天收获八千元稿费
杨新桐给自己文章的定价是每篇10元左右,“广告”发出后,激动和紧张萦绕着杨新桐的心头。“其实我挺担心的,要是没人来买我的文章,计划进行不下去怎么办?但是爸妈一直鼓励我,我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做了”。
父母也纷纷在朋友圈帮她转发广告,为她站台。结果事情的进展顺利得出乎意料。很多亲朋好友对新桐的想法非常支持,纷纷前来“约稿”。
短短两三天,杨新桐就收获了8000多元的稿费,一共有几十个人向他“买文”,虽然她自己定价是每篇10元,但是“买家”们都愿意出高价。
“最多的1000元,最少的20元,估计大家知道我在做公益,愿意鼓励我”,不过她也坦言,由于当时期中考将近,其实自己并没有写相应的那么多文章,“有些叔叔阿姨先把钱汇了过来,他们都让我慢慢写,有空再交稿。”
写作多为“二次元”风格
与现在很多90后、00后一样,杨新桐喜欢“二次元”圈,在动漫、游戏、小说、电影的世界里徜徉。杨新桐告诉自己,其实在自己经常上的网络社区里,集结着一群喜欢“二次元”风格的小伙伴,“在我们群里,写文章赚钱并不是新鲜事。有的人喜欢看小说,就会出钱请别人写,有的人觉得自己有文采,也会接单”。不过,在这次做公益之前,杨新桐从来没有“卖过文”。
记者翻阅杨新桐的这次“卖出”的文章,“二次元”之风果然迎面扑来。有一个片段这样描写:“感受着颈侧的凉意迷迷糊糊睡了过去,等再次醒来时已是晚上,发热的头部似乎清醒了一些,喉咙却像被什么东西哽住了般难受,轻咳两声想要缓解这种感觉,事实证明这么做是有效的,但阵阵刺痛也随之而来……”
杨新桐的这次公益卖文举动,一开始只有身边的一两个朋友知道。她的好朋友、同班同学柯悦佳说,“我为她感动,‘卖文’这个想法很创新很独特。她的笔法很独特,非常吸引人。在这次公益活动上也花费了不少心血。”
杨新桐的数学老师沈逸安告诉记者,新桐在学校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孩子,“有错误主动承认,得到鼓励便会努力向上,在班级里人缘特别好”。沈老师说,新桐这次做公益很低调,“我也是从她的同学支持她所转发的朋友圈才获知新桐在做公益,有爱心,有创新,融合自己的特长做自己喜欢的公益,非常好”。
记者采访时,他的父母正好都外出,陪伴杨新桐在家的奶奶告诉记者,孙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稿费,而且可以去帮助别人,自己为她感到骄傲,“我也担心她暑假去贵州可能会吃苦,不过我们还是支持她去!”
分享到:
相关动态
2位截瘫老人一起写作 稿费捐给贫困生
2017-04-24 14:22
15027
在烟台开发区凤台小区的一间20多平米的车库里,住着侯月利和卜书瑞两位老人。躺在床上的是侯月利,老太今年73岁,年轻时出意外,至今已经卧床47年。坐在书桌旁的是卜书瑞,今年78岁,因为后天得病瘫痪多年,每移动一步都要靠轮椅。 ...
坚持写作46年,盼望出诗集了心愿
2017-05-06 15:06
17940
在妻子背上写出成名作 今年60岁的王永华,住在仙桃市建设东路银鑫小区。在他的书房,记者发现床单和被套上留有许多笔迹。 灵感稍纵即逝,我在床上备有笔和纸,以便随时记录。王永华说,有时他忘记合上笔,床单和被套就会染上墨水,洗都洗不掉。 王永华出生在仙桃市郑场镇一个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后,14岁的他在生产队放牛,开始在牛背上写诗。上世纪80年代初,他顶父亲的班,成为供销社营业员。但他满脑子都是诗,盘存时经常对不上账,为此没少挨批评。 1982年,19岁的曾德枝闯进王永华的生活。当时曾德枝年轻貌美,被王永华的才情打动,不顾家人的劝告,决意嫁给这个比她大6岁的诗疯子。他们租住在仙桃市群艺馆一间不足8平方米的小房里,连一张书桌都没有。曾德枝对王永华说:你想写的时候,就把我的背当桌子吧! 1990年3月,王永华看到一则新闻:枝江市某银行两名女员工为保卫金库,与劫匪搏斗,一个壮烈牺牲,一个身负重伤。他深受震撼,在妻子的背上写出诗...
那些和范雨素一样的打工作家
2017-05-06 17:42
17770
一个人的时候,我体会着孤独,是不是只有迷茫,我看不清楚 路亮,这个曾经的煤炭工人,他弹着吉他,给我们唱起他自己写的歌。明天你来,就能看到我的演出。 范雨素一夜走红以后,打工文学也从底层走到了公众的视野。 昨天,就有知名的网络公众号来到皮村,想给这些打工者们开辟专栏。 这个群体,即使是在这个每天听着飞机呼啸的北京城边村,过着漂泊的生活,即使是在困苦边游走,他们也从没放弃对梦想的追求。 写的是自己的故事 自从做了志愿者,艺术研究者张慧瑜就几乎每周坚持去皮村上课。他牵挂那些特殊的学生们。 他从城区出发,需要开两个小时的车,准备一天的课。 每周日的文学课是从7点半开始的,大家围坐在一起,读诗歌读小说。张有时候也会到皮村吃饭,在小饭店里,和工人们一起吃面。 文学小组里,人不多,一般是十来个,有时候只有几个。有的要上班,听一会就要走。 能够发表文章,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鼓励。他们中有的还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稿子...
推荐文章
架起文学与影视沟通的桥梁(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2023-11-24
聚焦互联网时代书店转型
2023-06-21
如何玩转北京国际图书节
2023-06-16
240万字《广东文学通史》问世!广东省作协七十芳华正青春
2023-05-25
纪念林斤澜百年诞辰暨温州文学高质量发展恳谈会在温州举行
202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