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的散文赏析

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发表于: 2012-09-27 10:09



     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的作品,总是笔调清新,描写细致,情感真挚,具有一种恬淡隽永的风格。这篇发表于1923年9月3日的散文一开始,写了作者身居没有秋虫的城市中的一番感受。秋天来了,生活在深夜弦歌杂作、清晨轮震石响的环境中,“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接着,作者想象在乡间这时令的夜里,该是满耳朵的秋虫的合奏,这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于是感慨道:这种虫鸣听起来即使是酸楚的,“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可是眼前又不能逃避这种淡漠无味的生活,还只好死守在这“井底似的庭院”之中。作品含蓄而曲折地表达了“五四”落潮后,部分知识分于不甘寂寞又有所期待和追求的矛盾、苦闷的情思。

  大明湖之春

  老舍《大明湖之春》发表于1937年3月。大明湖是济南名胜,可是在作者写作本文时,却已经是“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了,“湖变成了沟”,“水黑而不清”,“水定而无波”,“一望无景,只有高高低低的庄稼”。文章从济南没有春天感叹大明湖已今非昔比。最后从作者毁于战火的小说手稿《大明湖》说到一位友人画的一幅名叫《大明湖之秋》的油画,对大明湖的秋景作了一番生动的描绘。结末写道:“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行文一波三折,极尽腾挪顿挫之致。语言俗白生动,婉而多讽。

  故都的秋

  郁达夫《故都的秋》作于1934年8月。文章通过一系列北京秋色的描写表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作者认为,北京秋天的特点是清静和悲凉。接着把南方的秋和北国的秋加以比较,处处突出北京“秋的意境与姿态”。文中指出,“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杯寺的钟声”固然是着名的秋景;而普遍存于街头巷尾的景象,如“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透过槐荫“漏下的日光”,攀附于破壁间的牵牛花,街旁落下的槐蕊,秋蝉的残声以及枣子、柿子、葡萄等鲜果,都是北京居民所领略的秋景和秋味。作者凭着他广博的见识和敏锐的观察,把北京的秋意写得无处不在,色味郁厚,意境与姿态特别深沉动人。最后发出一段关于中国文人学士特爱写秋悲秋的议论,认为这种对“秋的深味”的感受,只有在北方才能领略得最彻底,进一步赞美了北国的秋。全篇把景、情、理三者融合,结构完美,情意至深。

  秋夜

  鲁迅的这篇最初发表在《语丝》1924年3期上的散文诗,写秋天夜晚作者在室外、室内的所见所感。在后园里,那奇怪而高的“天空”,它高高在上,“使人们仰面不能看见”;它洋洋得意,装出微笑,却洒下“繁霜”,使“园里的野花草”遭到严酷的摧残。可是枣树坚信春天会到来,并已知道“春后还有秋”,斗争还会有反复。它虽然光秃秃地“单剩干子”,并还身带“皮伤”,但巍然屹立,像一柄利剑,伸出又长又直的干子,刺劈“夜气”,直逼“天空”,迫使这“天空”窘迫不安,退避躲藏,表现了坚韧、顽强的战斗精神。另一方面,它对在浓重的“繁霜”、“冷气”下瑟缩着的“小粉红花’则充满着同情和理解。接着由室外写到室内。作者看到后窗许多“小飞虫”殒身不恤地扑向灯火,追求着光明。以无限崇敬的心情,赞颂它们是“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全篇借助于象征、暗示、隐喻等手法,描绘出一幅深秋之夜的图景。通过这幅画面,寄寓着作者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愤怒与抗争,对被压迫者的弱小者的同情,对追求光明的未来,敢于向黑暗现实进行战斗的英雄的赞颂,反映了作者在寂寞中的韧性战斗精神。色彩冷峻,气氛肃杀,结尾以象征光明的火显示一层暖色。冷暖交错,动静映衬,体现了作品精巧的构思,给人以隽永的回味

  异国秋思

  庐隐《异国秋思》作于1930年。1930年作者曾赴东京旅居,作品抒写重游少年时代曾去过的井之头公园时的感慨。先写异国秋景所引起的怅惆之情。再叙专程到井之头公园看秋景,引起一缕愁心和故国之思。当看到那熟悉的茶馆,激起了往日的回忆和身世之感。那时正值暮春三月樱花乱飞的季节,她们满怀着玫瑰色的希望在毕业前与老师同游公园,高声谈笑、骄傲于青春与幸福之中。但九年之后,“我走的是崎岖的世路,我攀缘过陡削的崖壁,我由死的绝谷里逃命,使我尝着忍受由心头淌血的痛苦”。追怀往事,更激起秋思的悲凉。最后由丛林中见到少女划舟景色勾起了悲祖国悲同胞之情,抒发出对“破碎紊乱的祖国”的前途和对“穷苦的同胞”的命运的忧患叹息。作品从悲凉的秋思中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同情。作者敏于体察感受,善于绘景抒情,用细腻流畅的文笔倾泻出曲折起伏的感情,给文章增添艺术魅力。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佚名,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分享到:





相关动态

秋天的感悟

秋天的感悟

2012-09-27 10:25

28321

秋风 喧嚣遁入了宁静。浅唱或是低吟,总听见麦田破响的声音。风来时,植物都在保持端端正正的军礼。 地平线被划出的伤口,那是岁月在摇曳。泛黄的苍茫,在风的垭口上,呼唤迟归的暮色,散文留恋。秋天的风,走得如此之蹒跚。 秋天,有风。是谁把柳条弹奏的悠扬动听。 秋雨 一肩残月,满目秋水。离别怀旧的幕布,沧桑泣立的舞台。挥手已迷蒙,回头却在烟雨中。 用情思打湿土地,淅沥无际。 独立在雨中,意境盎然。听到的,只是消瘦的足音。褪色的,已然无痕。 秋雨缠绵,缩短了天空与大地的距离。 秋雨过后,感悟茂密。秋雨无声成了树根的部分。 秋叶 不是衰退,而是给后来者留下的空位。 落红的枫叶,埋没了山径。只有阳光和落叶的声音,碰撞得如此清脆,散文新生。告别的瞬间,摔满了大地的相思。 石头上的花朵,见证了一年时光的磨砺,拒绝着败花的泪滴。 秋田 耕牛踩碎了晚霞,流水分解了龟裂。稻香煮在清晨。夕照下,涟漪宛如村子的皱纹。 金黄已被泥土收...

读书的故事——高尔基

读书的故事——高尔基

2012-11-13 08:20

28711

一次,高尔基在烧水时,读书读得入了神,没有发觉水早就烧开了,结果把茶缸烧坏了。这下可闯了祸,凶狠的女主人抄起一根松木棍,不容分说就朝高尔基身上打来,一边打还一边骂,把高尔基打得遍体鳞伤,以至不得不请医生来看。高尔基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有的地方都渗出了血,木刺都扎进肉里去了。医生从他的背上拔出了十二根木刺,并非常义愤地鼓动高尔基去告发。 女主人这时害怕了,她生怕高尔基去告她虐待罪。马上换了一副可怜的面孔说:孩子!只要你不去告发我,你提什么条件我都答应。 你说话算数? 是的。女主人无可奈何地说。 只要你允许我在干完活后可以读书,我就不去告发你。 女主人极不情愿地答应了。这样,高尔基因祸得福,以皮肉受苦的代价,换来了多余时间读书的权利。...

芭蕉练字——怀素

芭蕉练字——怀素

2012-11-13 08:51

27787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 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 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本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