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对好素材,写出好作文

来源:未知

作者:苗恒

发表于: 2015-11-14 10:23

找米下锅做巧妇 
——用素材决胜高考作 
        古人说:“凡立言之要,在于有物。”俗话也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物”与“米”就是指文章写作的素材。有“物”有“米”方能使文章内容充实。 
        蚂蚁之所以能安全过冬,是因为他们储备了丰富的食物;蜂蜜之所以香甜,是因为蜜蜂采集了好看的花朵。所以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蚂蚁和蜜蜂一样,在占有一定数量的素材的基础上,善于选择,巧妙运用,从而写出立意深刻、内容充实的文章来。 
    一、关注生活抓热点 
       纷繁多变的社会生活为文章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它是文章内容充实的源头活水。我们生活中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社会热点,既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点,也牢牢地吸引着命题者和写作者的目光。比如2008年全国卷Ⅰ与“抗震救灾”有关的材料作文,四川卷的《坚强》和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等作文就直接或间接地对接5.12汶川地震,具有鲜明的时效性;重庆的《在自然中生活》、浙江的《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山东的《春来草自青》、江西省的“鼠灾”、宁夏、海南的“人与鸟”、湖南省的《早春》的意境和哲理、全国卷II的《海龟和老鹰》等作文虽然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话题,却也与社会经济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科学发展观等紧密结合。即使是一些思辨性较强的作文题,如广东卷的“面对第一次,不要轻易说 不 ”,也可以链接社会现实,关注现实生活。考生只要关注现实生活,关心现实生活,就可以用翔实的生活素材决胜高考写作。 
      高考作文的写作虽然会有一定难度,但材料的选择上多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写作的素材可以信手拈来。比如写抗震救灾,就有大量非常鲜活的事例可供撷取。像民警蒋敏、小男孩林浩、“可乐男孩”以及被埋在废墟下清唱国歌的许中正等,他们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勇于救人的高尚品质,为我们阐释了什么是“坚强”; 艰难地举起了右臂,向所有救他的人敬礼的“敬礼娃娃”小朗铮, 双臂张开趴在一张课桌上,死死地护着桌下的4个孩子的人民教师谭千秋等,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感动。只要我们关注这些热点,敏感地加以把握,并不断地收集整理,把社会生活的源头活水注入到高考作文的“方塘”之中,就一定能使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内容充实,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二、注重阅读厚底蕴 
      阅读是学生获取素材的最主要途径。博览群书,能感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积淀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欣赏文人雅士的诗词,我们会为他们巧妙的构思、华丽的词章而感慨;回想帝王将相的业绩,我们会为他们勃勃的雄心所折服;聆听英雄侠士的故事,我们会为他们舍生取义的行为而倾倒。如果我们在高考写作中很好地运用这种阅读积累,将这些内容加以打磨,纳入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就一定能充实文章的内容,让自己的文章底蕴深厚,文采斐然。 
      写作中要学会引用。比如在写作中恰当引用天才与伟人的事迹,展现他们宝贵的精神品质,不仅可以使论述有理有据,论点鲜明有力,而且可以让文章在“星光闪烁”中拥有独特的人文精神品位,从而让文章出类拔萃。又比如在作文中经常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借助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可以使作文不落俗套,同时让读者喜闻乐见,富有亲切感。 
      2008江苏卷高考作文题《好奇心》就可以引入天才与伟人这方面的素材。这个题目好写,是因为它给考生很多联想的空间,材料非常充裕,可以信手拈来。没有好奇心,人就不可能去刻苦地钻研某个东西;有好奇心,他就会从很平凡的事件中发现不平凡的事情来。许多科技、军事方面的科学家都是因为有很强的好奇心才有所成就的。把这些典型的素材植入文章中,文章就会在真实、充实的同时更因为名人的光环而引人、感人。 
    三、发掘现象求本质 
      俄国著名小说家契柯夫说过:“要观察一切,思考一切”,“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如果作文能从平常的一枝一叶、一点一滴中发掘出动人的美来,就会让文章充实而深刻。因此写作需要具备从沙砾中打磨金子的能力。因为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有了丰富的素材,写作就有了基础,而对于丰富的素材,要能根据文章主题表达的需要学会选择和利用。真实而确凿的素材是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保证。要让材料在本质上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这就要学会分析和运用材料,善于从现象中发现本质,从平凡中寻找不平凡,这样文章才能做到具体而充实。 
      比如2008天津市高考作文题《人之常情》,这个题不难写,因为人之常情自然也就是人之常态,可选择的材料很多,很普遍。作文要出彩,要在素材的运用上下功夫。比如抗震救灾中的“范跑跑”的“跑”,是不是人之常情,这个正是时下的热点,值得讨论。透过所谓的“人之常情”,我们可以发掘出道义的、职责的等诸多方面的话题。再比如重庆的娄医生,在未经医院许可的情况下毅然上抗灾前线的事情,医院要开除她,最后,在舆论的压力下,医院取消了处罚决定。是该遵守单位制度还是弘扬正气给予宽容,纳入“人之常情”这个话题就值得我们去探讨。 
      作文是思维的再现,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时是思维敏捷深刻的基础。只要我们善于感受,勤于思考,世间万象哪一样不能引发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从中得到为人处事的哲思呢? 
    四、融入体验显真情 
      一个人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书,其中的悲欢离合酿成了人生的精彩。人是有感情的,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就是一种个人的情感体验。我们平时一定会有许多的快乐和忧愁,有许多让我们看到就能“心旷神怡”或“感极而悲”的事情或景物,春花夏木秋叶冬雪,总能让我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里引起特定的情感,在与父母、同学、老师以及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总会有些事情刺激我们敏感的神经末梢。这是我们的个人体验。如果我们在高考写作中,在素材的运用中融入这种个人的情感体验,我们的作文就能做到内容充实,情感动人。 
      比如安徽卷作文《带着感动出发》,是一个充满诗意的题目。这个题目和2007年的“提篮春光看妈妈”一样,极易写出情感,极易放肆煽情。我们身边让我们感动的事情很多,但这个题目的重点不是写什么人什么事给了我们感动,而是要写承受着感动的人们如何去感动别人。“带着感动出发”的意思是说我们感动之后该做什么,而这正是最能融入个人情感体验的地方,也是文章极易出彩的地方。带着感动出发,到什么地方去?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这种材料在众志成城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中就有很多。唐山13名农民工到湖南郴州抗冰救灾,他们因为感动;这些农民到汶川去当志愿者,他们还是因为感动。因为他们自己曾经遭受灾害得到全国人民的帮助,所以,感同身受,他们带着感动出发去帮助受灾的同胞兄弟姐妹。同样,写作者也要感同身受,因为文章的充实实际上也是情感的充实。作文最好要切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以真实的生活引人,以真挚的情感动人。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苗恒,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分享到:





相关动态

环境描写的诀窍

环境描写的诀窍

2015-11-18 09:26

30794

作文中的环境描写指的是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

美国学生是怎么学习写作文的?

美国学生是怎么学习写作文的?

2015-11-18 11:44

29345

首先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最好在孩子1岁时就开始进行亲子阅读,美国适合各个年龄段的绘本非常丰富。养成每天睡前读绘本的习惯,和他们读书,并不要求他们认字,也不要求他们复述或者回答问题。重要的是,和他们分享一段时光、分享一种情感,甚至可以一起做游戏,分角色朗读等等。 这会让孩子从小喜欢上阅读,他们拿起一本书来看,就和拿起一个小车来玩一样自然。他们对阅读的兴趣以及阅读习惯在他们上学之后起到很大的作用通过大量的阅读,识字,获取知识都非常快,而且养成了自动学习的习惯。 孩子的兴趣各有特点,不要强迫他们一定要看别的题材的书,而应该经常买或者去图书馆借各种题材的书。在孩提时代,让他们主动去看自己喜欢的书,同时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尽量平衡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对很多题材都有所了解。 其次 鼓励表达 儿童最初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是从画画开始的。当孩子上了小学,每天都有一点写作时间。开始很多孩子不会写字或者...

写好句子,就能写好作文

写好句子,就能写好作文

2015-11-19 09:29

28868

我们来看看小学生作文中句子的演变: (低年级) 秋天的景色真美丽。 (中年级) 秋天来了,秋风吹来,菊花露出笑脸。 (高年级) 秋天轻轻走来,菊花露出可爱的笑脸,落叶铺成厚厚的地毯,金灿灿的稻谷堆成一座山。低年级同学造句,平平稳稳,句子通顺。 中年级同学写句子,能够用上修辞手法了。 高年级的同学不仅能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还能自如把句子拉长缩短。 可有的同学写着写着,总写出这类句子: 杨柳刚刚绽放出新芽的嫩绿的枝条在平静如水的湖面荡来荡去。 一个个胖乎乎、圆滚滚、外形像个皮球、表面捏了花纹的包子出笼了! 在春天明媚灿烂暖洋洋的阳光下,我们来到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的广场花园。 很多同学以为优美生动的句子就是堆砌华丽辞藻,越长越好。以上句子是挺长的,华丽丽的形容词也很多,就是得憋着气一口气读完,让袁老师喘不过气来。 还有这类句子: 我看到天上有一片白色的云,又看到树上小鸟在唱歌,还看到墙外的花开得很茂盛。 我吃了一口...

    本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