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位截瘫老人一起写作 稿费捐给贫困生

来源:齐鲁壹点

作者:网络

发表于: 2017-04-24 14:22

轮椅是双腿也是书桌

在烟台开发区凤台小区的一间20多平米的车库里,住着侯月利和卜书瑞两位老人。

躺在床上的是侯月利,老太今年73岁,年轻时出意外,至今已经卧床47年。坐在书桌旁的是卜书瑞,今年78岁,因为后天得病瘫痪多年,每移动一步都要靠轮椅。

目前,两人正在合力完成他们的童话故事《洞洞鼠赴宴》。躺在床上的侯月利负责编写童话故事:住在乡下的小田鼠“拉拉”进城赴宴,好朋友洞洞请他吃肯德基、蛋挞和比萨,净是些洋玩意……书桌旁坐在轮椅上的卜书瑞则负责将文字输进电脑,然后发给各地的报纸和杂志社。

“现在右手也不听使唤了,对冷热也不太敏感了,打字拿东西只能靠左手。”卜书瑞老人说,他在年轻时得病留下了后遗症,近几年下身瘫痪,胸口以下已经没有知觉,轮椅成了他移动的双腿。

侯月利也是下半身瘫痪,肚脐以下已经没有知觉。床边的一台轮椅既是她的双腿,也是她写作的书桌,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她侧卧在床头、趴在轮椅上完成的。“在写作上,他既是我的老师又是我的秘书,我们合力才能写出这么多文章。”侯月利微笑着说。

飞书21载终聚首

1985年时,卜书瑞还在河北赵县的一所小学读书。1960年时,21岁的他就被查出结核性脑膜炎。当时他的病情已经比较严重,每天坐轮椅到学校,然后扶着墙走进教室。

由于长时间卧床,他需要忍受褥疮的折磨。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海水盐水治褥疮》,很想和文章作者交流一下,而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远在烟台的侯月利。在那个通信不发达的年代,两人就通过书信,相知相惜。

侯月利之前曾是一名乡村教师,1970年,26岁的侯月利在水库劳动时遭遇泥土塌方,胸椎9到11节粉碎性骨折,下半身永远失去了知觉。教书教不成了,她把精力集中在文章写作和编写童话故事上。1990年侯月利在妹妹的帮助下去了河北,两人有了第一次见面。

2005年侯月利再次去到河北,但因水土不服,不得已只能回到烟台养病。同年,卜书瑞查出肾病综合征后,感觉时日不多,两人终于决定共同生活。2006年卜书瑞来到烟台与侯月利相聚,两人住在侯月利侄子为其购买的简易车库改造的房子中。

“车库出入方便,图的就是这个。”老人说。

稿费捐给贫困孩子

两人虽然没有孩子,但是都很喜欢孩子。年轻时两人都是小学教师,所以他们很想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出来,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带给孩子。“我不愿意离开课堂,在家里写东西,这样讲台更大。”侯月利说。

从1985年起,两位老人先后在国内近百家报纸和杂志发表文章,合力为儿童写的辨字诗歌和课本剧《汉字国》,在2015年由北京一家出版社结集出版。此后,两人毅然将2万元稿费和十年版权换成书籍,直接捐给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希望能给孩子们的童年带去更多色彩。

这些年来,编童话、写文章已经成为老人的精神寄托。在困难的日子里,侯月利坚持订报、看报、学习,一订十多份。在住院的日子里,侯月利躺在床上还坚持创作。近几年,很多杂志社、报纸要求投稿必须是电子版,两人省吃俭用买了电脑,自学了打字上网。

侯月利从1996年开始记录自己发表文章的时间、标题,到现在已经记了满满四个笔记本,具体发了多少他们也数不清了。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网络,来源:齐鲁壹点,来源地址:)

分享到:





相关动态

坚持写作46年,盼望出诗集了心愿

坚持写作46年,盼望出诗集了心愿

2017-05-06 15:06

10081

在妻子背上写出成名作 今年60岁的王永华,住在仙桃市建设东路银鑫小区。在他的书房,记者发现床单和被套上留有许多笔迹。 灵感稍纵即逝,我在床上备有笔和纸,以便随时记录。王永华说,有时他忘记合上笔,床单和被套就会染上墨水,洗都洗不掉。 王永华出生在仙桃市郑场镇一个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后,14岁的他在生产队放牛,开始在牛背上写诗。上世纪80年代初,他顶父亲的班,成为供销社营业员。但他满脑子都是诗,盘存时经常对不上账,为此没少挨批评。 1982年,19岁的曾德枝闯进王永华的生活。当时曾德枝年轻貌美,被王永华的才情打动,不顾家人的劝告,决意嫁给这个比她大6岁的诗疯子。他们租住在仙桃市群艺馆一间不足8平方米的小房里,连一张书桌都没有。曾德枝对王永华说:你想写的时候,就把我的背当桌子吧! 1990年3月,王永华看到一则新闻:枝江市某银行两名女员工为保卫金库,与劫匪搏斗,一个壮烈牺牲,一个身负重伤。他深受震撼,在妻子的背上写出诗...

那些和范雨素一样的打工作家

那些和范雨素一样的打工作家

2017-05-06 17:42

10520

一个人的时候,我体会着孤独,是不是只有迷茫,我看不清楚 路亮,这个曾经的煤炭工人,他弹着吉他,给我们唱起他自己写的歌。明天你来,就能看到我的演出。 范雨素一夜走红以后,打工文学也从底层走到了公众的视野。 昨天,就有知名的网络公众号来到皮村,想给这些打工者们开辟专栏。 这个群体,即使是在这个每天听着飞机呼啸的北京城边村,过着漂泊的生活,即使是在困苦边游走,他们也从没放弃对梦想的追求。 写的是自己的故事 自从做了志愿者,艺术研究者张慧瑜就几乎每周坚持去皮村上课。他牵挂那些特殊的学生们。 他从城区出发,需要开两个小时的车,准备一天的课。 每周日的文学课是从7点半开始的,大家围坐在一起,读诗歌读小说。张有时候也会到皮村吃饭,在小饭店里,和工人们一起吃面。 文学小组里,人不多,一般是十来个,有时候只有几个。有的要上班,听一会就要走。 能够发表文章,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鼓励。他们中有的还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稿子...

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不敢说真话?

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不敢说真话?

2017-06-01 16:14

10652

现在有一种现象很奇怪,孩子讲真话有时要受批评,不讲真话反而受表扬。...

    本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