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习作《烛光》点评

来源:未知

作者:王慧华

发表于: 2012-10-25 11:10

      啪!停电了。(开篇简洁,看似无意,实点事情的起因。正是因为停电了,才有机会感悟到烛光中亲人们的爱。)
  妈妈拿来一根蜡烛,点燃了它。顿时,小火苗一蹿一蹿的,很暖很暖。(“小火苗一蹿一蹿的”,一点文题。两个“蹿”字用得生动,写出了蜡烛燃烧的动感与情态。两个“暖”字用得准确,写出了烛光给“我”的感觉。)
  烛光中,爸爸正拿着一本初一的数学书和参考资料,认真地研读着。同时,他还不时地拿着笔,打着草稿。(写眼前烛光中的情景之一:爸爸研读数学。为下文设一个悬念——这是为什么呢。“烛光中”,二点文题。)
  每一次,当我有不会做的数学题目,总是问他;而他,也总是耐心地回答我。有的题目特别难,他就一再地讲,直到我懂了为止。不止一次,他走进书店,为我精心挑选合适的参考书。当看到有价值的题目,他也会抄下来给我做。在他的帮助下,我的数学成绩稳步提高。(插叙一:由眼前烛光中的爸爸联想到平日里爸爸为了我所付出的努力,表现了爸爸对我的爱。同时揭开了上文悬念的谜底:原来是为了能帮我提高数学成绩。这几个细节增强了表现力。)
  渐渐地,蜡烛短了一截。(巧妙过渡,将思绪从回忆拉回到眼前,渲染情境,引出下文。)
  烛光中,妈妈正整理着我背诵过的古诗文。最早背过的古诗,放在一摞;后来背的,则放在另一摞。而我背的不是特别熟的,她又将其单独成摞,供我背诵。(写眼前烛光中的情景之二:妈妈整理我背诵过的古诗文。“烛光中”,三点文题。)
  从我记事起,我的生活都离不开古诗。从《鹅》到《将进酒》,从《静夜思》到《蜀道难》,凡是有能力背的,我都有所涉及。而她,不仅要将每首诗的意思讲给我听,还要用笔,将诗和大意抄下来。抄着抄着,一不小心,就抄了六年,一张张纸堆了足足有10厘米高,真可以说是手抄版的《千家诗》了。这一张张泛黄的纸稿,渗透着她的心血。(插叙二:由烛光中妈妈整理古诗文的情景,联想到平日里妈妈为我做的一切,点点滴滴,浸润亲情。)
  慢慢地,蜡烛又短了一截,可那火苗依然蹿得很高,很旺。(再一次将思绪从回忆拉回到眼前,既呼应上文,又巧妙过渡,引出下文。)
  烛光中,奶奶正在为我缝补袜子。她戴着老花镜,小心翼翼地将线穿进针眼里。一针一线,她的动作都是那么认真,那么细致。(写眼前烛光中的情景之三:奶奶帮我缝补袜子。“小心翼翼”用得好,准确地写出了奶奶穿针引线时认真仔细的神态。进一步丰富烛光里的爱。)
  因为我每天的运动量比较大,袜子没穿几天,就会破出几个洞,如果扔掉,也太浪费了。每逢此时,总是她,我的奶奶,拿起针和线,一针一针地缝着。她常说,自己没文化,不能教子女什么,但至少还能帮着缝缝补补,让孙辈安心读书。一针一线,都倾注着她的关爱。(插叙三:由眼前烛光中奶奶帮我缝补袜子的情景,联想到平日里奶奶帮我缝补衣物的情形,刻画了奶奶对我的爱。)
  蜡烛越燃越短,到最后,只剩下一小截。(三写蜡烛,“越燃越短”,“只剩下一小截”,照应上文,也暗示了回忆的结束。)
  “啪!”灯亮了,蜡烛发出的光并不那么显眼,但那小小的火苗还是一蹿一蹿的,很暖很暖。(“‘啪!’灯亮了”既结束了烛光中“我”的所见所思,也巧妙地呼应了首段,让人感觉文章结构圆合,浑然一体。“那小小的火苗还是一蹿一蹿的,很暖很暖”,呼应了上文,但“很暖很暖”,已经不仅仅写烛光给人的体表的感受,而是写出了小作者感悟到烛光中亲人们对自己的爱之后,内心的温暖、幸福。结尾简洁,既呼应上文,又让读者感到余味犹长。)
             
  【简评】
  黄卓群同学的习作《烛光》以“烛光”为线索串联全文材料:“点燃了它”,“蜡烛短了一截”,“蜡烛又短了一截”,“只剩下一小截”,既写了眼前烛光中爸爸、妈妈和奶奶为自己辛勤付出的情景,也分别回忆了以上三位亲人在平日里对自己深深的爱,娓娓道来,生动形象,极具特色。在形式上,本文给读者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在内容上,这篇习作水到渠成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爸爸、妈妈和奶奶对自己深深的爱。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王慧华,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分享到:





相关动态

父爱如此刻骨铭心

父爱如此刻骨铭心

2012-10-25 11:10

52727

父爱无言,文章的题目将文章的主旨和盘托出,将抒写的神韵聚焦在情字上。而写情,最动人的莫过于真实、传神的笔墨。 真实,是让人信服的基础,是让人认同、体味、共鸣的唯一路径。失掉真实,矫情造作,形同戏耍,只能让人心生反感。在我国的传统家庭中,父亲大都扮演着严父的角色,不同于慈母的温柔体贴,因此,表现父爱的作品很少有母爱主题作品中的那种诗意的抒怀和柔情的咏叹。对父爱的赞美往往建立在真实的诉说上,用真情实感的再现传达父亲那深沉、厚重但却不露声色的亲情。朱自清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背影》,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它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出父亲真切的背影,塑成了一幅刻骨铭心的父爱的形象。 《父爱无言》在赞美父爱的抒写策略上深得《背影》的精髓。不追随激情的赞美或美艳的描述,只用朴实的诉说传达真挚的情感。文章写一位普普通通但严厉、寡言的父亲,选用了两个普普通通的生活片段:过年杀猪、做灯笼,真实地反映生活。写一个童...

欢度六一儿童节

欢度六一儿童节

2012-10-25 11:10

40653

终于到了我们的VIP专属黄金日了啦!我连蹦带跳地来到了教室。 还没到门口,就听见同学们嘻嘻哈哈的笑声。走进教室,同学们个个都笑得那样开心,有的同学竟然还爬到桌子上唱歌!老师走进教室让同学们先安静,等待广播的安排。 请同学们带着椅子到操场集合。不一会儿,操场上就站满了拿着重机枪的战士了。 阮校长和两位主持人走上舞台,宣布:六一儿童节庆祝会现在开始!顿时,雷鸣般的掌声震耳欲聋! 首先上场的是六年级的舞蹈表演,那婀娜多姿的舞姿使人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环顾四周,所有人都惊呆了。大概在想,这是我们学校的同学表演的吗?跟专业的舞蹈演员也差不多吧?接着是小品,小演员们用幽默的语言逗得同学们捧腹大笑,笑得气都喘不过来呢!终于,到了大家期盼了很久的花样跳绳,跳绳队员们一边甩着五颜六色的绳子,一边做出高难度动作,大家都被跳绳的花样惊得目瞪口呆。一些同学在跳绳队员的带动下情不自禁地模仿着他们的高难度动作。刷刷刷都...

书包里的对话

书包里的对话

2012-10-25 11:10

43506

夜,静悄悄的,静得只能听见全家人得呼吸,书包家族可没有休息,它们正在展开一场辩论会。 呃,辩论题目是:谁最优秀。 铅笔哥哥率先说话了:哼,一定是我最优秀,你看主人没了我能写字吗?不能。 铅笔的一番辩论引起了整个文具家族的轰动和不满,笔盖儿妹妹和中性笔发言了:没了你,主人照样写字,不是还有这么多笔吗?主人非你不可?笔盖妹妹说:没了我,也许你早就摔得粉身碎骨了。 铅笔哥哥听了这两番话只好灰溜溜地下台了。 笔袋姐姐说:我觉着吧还是我最优秀,没了我,笔同胞们那里有家啊!没了我,你们行嘛。 橡皮擦不服气地对笔袋说:我呀觉得,没了你我们照样能活,没了你们我们可以装在书包爸爸的袋子里啊! 作文书弟弟听了这些辩论,信心满满地上了台说道:你们看,主人用我用得最多,上课也用,下课也用,回家了也用,不是吗? 漫画书不服气了继续辩道:主人用你也是迫不得已啊,她妈妈叫她看呀,那也是时局形势所迫。你们那哪像我,主人天天都拿...

    本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