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30多年的作文大赛和一群文学路上的追梦人
来源:武汉晚报
作者:苗恒
发表于: 2016-04-18 16:42
【编者按】“华侨城杯”第32届楚才作文竞赛(武汉地区)评审工作已全部结束,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统计、录入、校对工作,5月初将正式公布大赛获奖名单。在本届竞赛期间,由武汉华侨城联手楚才竞赛委员会共同举办的“那些年,陪我们一起走过的楚才奖”大型公益活动得到社会热烈响应。
当年的获奖者,如今早已成长、成才。他们中有的成为领导干部,有的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成为作家。他们中有记录社会的记者、编辑,有正在教授又一代“小楚才”的人民教师……且来听听他们对“楚才”的温情回忆,看看他们铭刻在心的美好瞬间。
那些年参赛的楚才
那些年获得的荣誉
大声说出来
我须臾没有忘记
今天的夜空曼舞星光
我和你始终有个约定
再一次相遇
你依然会是我不舍的衷肠……
母子一起参赛
70后的商大鹏和儿子一同参加楚才作文竞赛。
儿子余清源,2012年在第28届楚才作文竞赛中获三等奖。此后,母亲商大鹏开始参加楚才作文征题活动,有两次征题获奖,分别是第29届获奖题目《较量》,第31届获奖题目《那一刻,我长大了》和《另一个世界》。
商大鹏在新洲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工作,从2009年开始在博客中记录生活的点滴,保持每个月3篇文章的速度,坚持6年多创作24万字。她在博文中写的“我与楚才有个约会”,记录了她们母子与楚才的故事。
“每到春天,都会和楚才约会,不仅仅因为孩子,更因为梦想。期待母子俩、父子俩、师生俩、全家人等更多像我们一样的组合,让楚才成为相亲相爱的又一个平台,共同展示我们的风采!”商大鹏说。
31年前的比赛
“31年前,在同事的鼓励下,我参加了当年楚才作文竞赛的前身——现场命题作文比赛。”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市民政局局长罗时春说。1985年,29岁的罗时春是市五十三中的专职团干,也是一名语文教师,因酷爱写作,被同事鼓励着去参加比赛。罗时春回忆,当年的现场命题作文比赛分为青年职工组和高中学生组,30岁以下的青年可报名参加青年职工组;同时要先通过区里选拔,选拔通过后再参加全市比赛。
31年过去了,罗时春却对当年的作文题目和考试现场记忆犹新。“当年的作文题是《动人的一幕》。”罗时春记得,比赛现场,自己花了5至10分钟的时间先构思了文章的主题脉络,随后一气呵成近1600字的文章。
当年的五四青年节,作文比赛的获奖名单在武汉市青少年宫揭晓,“念到我名字时,我特别吃惊,没想到自己误打误撞还拿了第一。”第二日,《武汉晚报》以《现场命题作文比赛揭晓获一等奖》为题作了相关报道。
“这次获奖经历影响着我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罗时春说,他一直坚持写作,担任过《长江日报》《武汉晚报》的通讯员;生活上,罗时春会将生活的感悟以诗歌形式记录下来,将文学创作作为生活的一种乐趣。虽然写过文章不少,但对“楚才”依然念念不忘。
9张参赛证 王天枢
自2003年三年级时第一次参加楚才作文竞赛,直到2011年高二时最后一次参赛,9届“楚才杯”一次也没落下,9张参赛证仍保存着,那个获奖的梦想直到初三那次“楚才杯”才得以实现。也很遗憾没能赶上高三那次“楚才杯”。
第一次参赛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考点在汉口育才小学,早晨坐车从武昌过江,随手翻着《楚才作文成功魔方》。那年我选的题目是“别小瞧我”。随后参赛虽屡败屡战,但在一次次准备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宝贵文学知识,在一次次失败中学会了对理想的坚持。连续9次的参赛经历,楚才作文对我的意义已不仅仅是作文。作文的态度未尝不反映着做人的态度。经过一次次“楚才杯”的历练,我学会的不仅仅是作好文,更是做真我。
一个人的楚才 李伟
30年前,我在一间简陋的寝室参加了“楚才作文竞赛”。
1986年3月,我正在新洲一所高中忙得昏天黑地备战高考预考。记得在一节自习课上,两名同学脸儿红扑扑地溜进教室,不一会儿,他们要参加武汉楚才作文竞赛的消息,就在教室炸开了。
我当时已经在《长江日报》发表过小说,写东西嘛,“舍我其谁”?据说老师是按照上学期期末语文成绩来选拔的,偏偏语文成绩一直遥遥领先全年级的我那次马失前蹄。我把自己扔在一个小树林里,狠狠地哭了一次。
两名同学参赛的当天,我“肚子疼”,没有去上课,独自猫在“五味调和”、拥有30张床位的寝室,参加我一个人的“楚才作文竞赛”。
考桌自然是皱巴巴的床,凳子是水泥地上的臭球鞋,监考的是床头装米的坛坛罐罐,竞赛题目呢?我当然不知道,只好拿出一本字典,随便翻到一页,找出一个字,组成一个词就是了。
不久,竞赛出了结果,我们班有名同学获了奖。而我的“参赛作文”——《分数》,我也投稿了,后来发表在《武汉青年报》,记得当时的责编是张厚琛老师,稿子发表后,还收到张老师一封亲笔信,表扬了我的稿子。当时那个得瑟劲儿,就不说啦!
如今,我是一家杂志的副主编,也是一名儿童文学作家。每年参加楚才作文评卷,遇到也是评委的张厚琛老师,我就偷偷笑。张老师肯定不知道,她当年发表的那篇稿子背后,有个啼笑皆非的故事,呵呵。
父亲代我去领奖 刘克敏
我1995年参加楚才杯得了二等奖,那时我才小学五年级,写了一篇和父亲有关的文章(题目应该是请XX参加家长会)。我记得考试时有个小插曲。我在市一中参加考试,同桌的是高年级的考生,她作文纸用完了便找我借,我还傻乎乎的把考纸给她了,也没考虑自己够不够用。
读高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参赛,但通过参加征题活动继续延续着我的楚才梦,当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不想我拟的题目“月是故乡明”入选了。记得当时我还要上课,只能请父亲代我去领奖。父亲对这一经历也是记忆犹新。
我已三十而立,虽然没有走上文学的道路,但心中对于写作,对于美文还是充满激情。
难忘恩师 胡亦方
那天下课,班长通知我去语文组。张瞬玉校长,语文组的郑天明老师,高敬和老师、易淑珍老师,肖汉兰老师、杨珍珠老师都在办公室,我紧张极了,脑筋飞快地搜索着在校期间的一言一行,咦?没犯错呀?张校长温和地说:“胡亦方,有个好消息告诉你,语文组的老师们一致推荐你参加第一届楚才作文竞赛。”听到校长的这段话,我紧张的心终于放下了,随之还有些小小的骄傲。语文教研组长肖汉兰老师严肃地说:“你参加的是高中组,以议论文为主,从今天开始每天下午准时来办公室,语文组的老师轮流给你进行辅导。”那段竞赛前的强化训练,语文组的每位老师都认真、仔细地对各种题材进行分析讲解,有时搞晚了,他们还给我备好干粮,面包呀、饼干呀……
当张瞬玉校长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宣布我获得第一届楚才作文竞赛二等奖时,我的泪水唰唰流下来,为自己获得的荣誉,为老师们为我的付出。
后来我又参加了第二届楚才作文竞赛。这两次参赛的经历让我直到现在只要在报纸、电视上看到楚才作文竞赛的消息就很亲切,也会勾起我对各位老师的感激之情。
我现在已经46岁了,对于这段难忘岁月还记忆犹新。
分享到:
相关动态
写作要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最好自成体系
2016-04-18 17:18
11102
4月10日,凤凰新闻主笔全国巡回沙龙浙江行第二站,王路为宁波大学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名为《如何通过写作认识自我》的讲座,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1988出生的王路,表情和文章一样少年老成,但是说到趣事,娃娃脸上会显出可爱的笑容。 人物名片 王路,青年作家,现任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自称不愿死在句下,不读十年以内著述的他,以文笔细腻、观察细致、融人生幽默于小细节和平常故事之中的风格,在凤凰新闻客户端众多主笔中独树一帜。曾写过《那个世界钱不重要》、《微信让人更加孤独》、《红灯须硬闯,马路要横穿》、《绝交要趁早》等文章,出过《练习...
2016第14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获奖名单揭晓【榜单照登】
2016-04-19 14:16
12639
欧阳江河荣膺“年度杰出作家”。路内、宇向、唐晓渡、赵柏田、蔡东分别斩获“年度小说家”“年度诗人”“年度文学批评家”“年度散文家”“年度最具潜力新人”五大奖项。纳兰内拉、叶非夜、定离、吱吱、圣者晨雷、若菀六名作者共同摘得“年度网络作家”桂冠。...
写作让人长寿:活到老,写到老
2016-04-20 09:24
12241
写作是晚年养生良方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 李建明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博士 林 嵩 如何安享晚年、养护身心,每位老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近日,美国一项新研究提示老年人,平时写写东西,既能笔耕养性,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又能提升大脑的功能,达到养生的效果。 写作,甜蜜的晚年事业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帕姆缪勒博士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丹尼尔奥鹏西默博士通过一项联合研究发现,做笔记可提高记忆力和理解能力。而《城市的故事》一书的作者、英国作家约翰里德也曾说过,写作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好的养生保健活动,能够帮助人们更清晰地思考,增强学习能力,还能缓解负面情绪。 83岁的刘成贵是北京一家纺织厂的老工人。他将自己的晚年生活概括为八个字:退而不休,休而不闲。做到这一点,靠的正是写作这一爱好。刘老文化程度不高,曾经连自我介绍都写不好。后来他励志自学,文化水平有了提高,并养成了写作的爱好。刘老退休后,进入...
推荐文章
架起文学与影视沟通的桥梁(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2023-11-24
聚焦互联网时代书店转型
2023-06-21
如何玩转北京国际图书节
2023-06-16
240万字《广东文学通史》问世!广东省作协七十芳华正青春
2023-05-25
纪念林斤澜百年诞辰暨温州文学高质量发展恳谈会在温州举行
202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