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全文出处及命题解析【原文照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苗恒

发表于: 2016-06-08 10:04

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
陈忠实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牚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牚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找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时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变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烈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么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儿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作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众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和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和2016北京高考语文试卷的渊源
     在2016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中,发表在2012年8月3日《光明文化周末·文荟》专题版上的散文《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成为阅读理解题和作文题的文本材料,分值分别为24分和50分。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是著名作家陈忠实应光明日报《文荟》副刊之约撰写的散文。文章讲述了他初识老腔受到震撼,之后把这关中珍宝介绍到北京人艺,目睹它登上北京中山音乐堂,甚至走向国际舞台的故事。文章极具感染力,刊出后反响强烈,引发了人们对老腔这一民间艺术的关注。原文近6000字,今年的北京语文高考试卷截取了其中2000余字作为阅读题材料。在“二选一”的作文题中,该文再次成为命题内容,要求考生“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两部分考题的分值合计74分。
     文学评论家李炳银说:“选择这篇文章作为高考试题,体现了命题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畏,尤其在当下讲时尚、追潮流的社会环境中,特别需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原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沈献章认为,从现代文阅读文本引出作文题是个很好的命题方式,将语文中的两大重要内容——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此次《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一文涉及的分值达到74分,可谓占据了语文总分的“半壁江山”。他说:“语文高考试卷的选文均为优中选优,须文质兼美,内容新鲜、有特点,且便于出题,《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即为一个很好的范例。”(赵玙)
                                                                                                      2016北京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之一: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苗恒,来源:光明日报,来源地址:)

分享到:





相关动态

释小龙延参法师名人作家写2016年高考同题作文

释小龙延参法师名人作家写2016年高考同题作文

2016-06-08 09:07

11315

6月7日,82万河南高考大军经历了重要一役。战役中,最吸引眼球的当数高考作文。河南商报这次特邀众人组成名人队、校长队、小小考生队三个方队一起写河南卷高考同题作文(内容为摘录)。 来看看你最中意哪个方队,手痒痒的同学不妨试一试。 名人队 生活的教育 作者:延参法师 生活就是用那些愿意幸福的态度,活成内心世界的信念与坚持。 看了河南高考作文的图,好心疼这些孩子哟,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家长,我们都有必要好好思考,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学习到底为了什么。 人世间行走,总会遭遇那些烦恼的课题,甚至是经历那些苦难与煎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生活不买脆弱的单,自己的努力和信念,才是自我拯救的最好方式,真正需要解决那些烦恼的问题,这世间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自己。 生活中需要面对的烦恼,都不是关键的问题,最大的关键在于心态如何面对、如何对待,自我的觉醒引领了自我的治愈,内心的信念凝聚着面对崭新的勇气,这世间所有的不如意,...

专家学者知名教师点评2016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

专家学者知名教师点评2016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

2016-06-08 10:27

11266

这两天,一年一度的高考正如火如荼,全国940万考生步入考场,考场内外一样焦灼。上午第一场的语文考试一结束,场内的考生与场外的专家学者对于作文就有很多话要说。 与往年一样,作文成为第一场考试的焦点。2016年的高考作文与往年有何不同?未来网记者特邀专家详细解读,以飨读者。 每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都颇受关注,不仅因为作文分值占比较高,高达60或70分,一篇大作文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成绩。而且,在专家学者看来,作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风向标,高考作文的命题成功与否,要看命题给学生留下多大的空间,命题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思辨能力,是否可以让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从而实现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目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未来网记者,一个好的材料作文无非有两点,第一,是不是跟学生思辨的空间相吻合,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第二,学生能不能有自己独立的观点?遵守制度的同时能够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

70年前的民国高考作文题目和如今的异同【附范文】

70年前的民国高考作文题目和如今的异同【附范文】

2016-06-08 10:55

11619

七八十年前考作文,更重策论 6月7日是高考首日,各地的高考作文题,都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那么,你知道,70年前的大学招生考试中,作文题是什么样的吗? 日前,新星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民国老试卷》,收入了三百多套民国时期各大学各学科的入学试卷。 那个时代,作文题的出法,更强调年轻人的社会担当,以及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而现在更考量文学写作的才能。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秀明说。 在《民国老试卷》责编孙志鹏看来,这些作文题承袭了中国科举的传统,更像是考察你策论的能力,而不是现在的写作和观察能力,比如,燕京大学会让你写一个抗战计划,或者对政府的抗战政策进行批评。 女子师范考论新女性 作文题目与学校特色挂钩 这些考卷的命题者已不可详考,但从现有资料可知,胡适、朱自清、陈寅...

    本周专题